理解“女排精神”

中国女排里约奥运上打败强手塞尔维亚队8月21日夺冠。决赛前中国女排反败为胜,淘汰巴西进入半决赛,又战胜了荷兰进入决赛,媒体评论纷纷为久违的“女排精神”再现而欢呼。按照女排教练郎平的说法,“女排精神”就是锲而不舍,“团队遇到苦难永不放弃”。

“女排精神”的提法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以郎平为主攻手的中国女排发扬奉献拼搏的的精神夺得所谓“五连冠”。其实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源于文革末期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引入的“魔鬼式训练”,即强调严酷、团结和拼搏的训练方法。

发明翻滚救球技术的大松博文要求日本女排队员在防守时明知一个球无法挽救的时候,也必须要上前扑救。在本次里约奥运排球比赛中,这种明知无力挽回但仍然奋力扑救已经成了标准的防守动作,表现出顶级选手的顽强精神。60年代的日本女排在大松博文执导下屡胜身材高大的欧洲队,日本女排有了“东洋魔女”的称号。1964年在东京奥运上,大松博文带领的日本队战胜苏联队夺得奥运会首枚女子排球金牌。

时代标签
文革结束后在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的席位,同年中国女排战胜日本首夺亚锦赛冠军,成为“三大球”中最先“冲出亚洲”的球队。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当口,对女排的胜利的宣传似乎为整个社会增添了信心。1981年中国女排又7战7胜夺得世界杯赛冠军。接着1982年女排在秘鲁的世锦赛上再次夺冠。随后在1984年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再次获得冠军,实现了“三连冠”。在其后一些年里,中国女排创下的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的纪录,可谓辉煌一时。

当时官方媒体有许多关于在“女排精神”感召下,工人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的报道,“某煤矿工人看完女排比赛之后,自觉加义务班,日日超产”……当时《人民日报》还开辟了“学女排,见行动”的专栏。有评论说,在市场经济改革和打开国门的初期,中国人意识到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有不少失落彷徨情绪,那时候的“女排精神”的确给当时的社会注入了信心,影响了一代人。这次在北京机场欢迎女排队员从里约凯旋归来的人群中,就有打出标语自称是60后的老女排球迷。

“女排精神”成了一个时代的标签,之前不同时期官方宣传的其他精神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价值观。跟女排精神同时代被提倡的还有“张海迪精神”。比如文革时期有“反潮流精神”。更早还有“铁人精神”和“雷锋精神”等等。

奥林匹克
说回到体育,虽然说现代的竞技体育项目不分高低贵贱,但许多运动的起源有上流阶级的烙印,比如马球,射击,击剑,滑雪……奥林匹克精神,究其起源,也和欧洲的贵族和绅士精神相关。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起人法国人顾拜旦的奥运理念就深受当时英国上流社会公校的所谓贵族精神影响。英国公校都重视体育教育,信奉“健全的心灵寓于健全的身体”的古训。英国奥委会更把英国奥林匹克传统上溯到1612年英格兰出现的使用奥林匹克名称的绅士体育竞技。

据称当初威灵顿公爵在打败拿破仑后说过:“滑铁卢的胜利,是在伊顿公学的操场上决定的”。尽管这句话是否出自威灵顿之口存在疑问,但作者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赞扬英国上流社会的学校通过体育教育塑造了学生刚毅性格。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后来说,或许伊顿的操场导致了滑铁卢的胜利,但是后来的许多战争失败,也源于伊顿的操场。他的意思是英国上流社会一直在堕落。之前也有批评者说,伊顿公学欠缺思维训练,缺乏应用,缺少知识,智慧和理性。

至于1815年6月18日发生在滑铁卢发生的决战,结果恐怕是取决于最后赶到的十几万普鲁士援军,而不是伊顿的操场。当日威灵顿和拿破仑各方率不到七万兵力上午开始决战,到傍晚双方后备队都投入了预备队后,战场上仍未分出胜负。有人说到晚间法军已经逐渐占上风。就在这时候普鲁士统帅布吕歇尔帅十多万援军赶到,给了拿破仑的法军决定性的一击。

上流社会教育强调绅士的才能必需得到全面发展,还要接受灌输公平概念的体育教育。最初的奥运精神就是由这种绅士型业余选手来体现,那时候选手做训练准备都会被认为是作弊行为。到了20世纪随着欧洲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绅士型的业余选手已经过时。特别是在苏联东欧出现了全职业余选手制度,即虽然选手不是以体育作为终身谋生职业,但是这些业余选手在国家的体校和体育机构获得资助。

集体主义
在中国被许多人称此为“举国体制”,中国女排也是这种全职业余选手。举国体制令西方靠自己资助的业余选手处于劣势。但自70年代始奥运会逐渐取消了关于业余选手参赛的要求,欧美国家也开始了政府扶持和投资的做法。英国里约奥运金牌超过中国就被归因于20年前政府对体育加大扶持力度。

上世纪80年代被总结出的“女排精神”有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科学求实、为国争光等内容。同一般所说的自律,拼搏和协作的体育精神相比,关于“女排精神”的宣传更多强调了中共的集体主义传统,即个人利益服从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这次中国女排里约夺冠后,左派人士评论说,“女排精神”就是毛泽东讲过的:“百摧不垮、打不烂、永不服输”,“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果真如此吗?

自“女排精神”最初提出到现在,中国经过了几十年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发展,中国体育界面貌已经今非昔比。社会已经普遍接受运动员在为国争光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也接受了对运动员的金钱奖励。在美国打职业篮球,年薪上千万美元的姚明,通过企业赞助和广告合同成为巨富的著名选手王楠、刘翔等人都成了新一代年轻人的偶像。这次女排获胜不要说同毛泽东的教导相联系,就是同80年代提倡的“女排精神”相比,时过境迁,精神内涵也未必完全相同。

欣赏英国贵族教育的人会说“滑铁卢的胜利,是在伊顿公学的操场上决定的”,但也有人指出实际上滑铁卢军事胜利的背后是英国超过法国的经济和贸易能力以及人口的增长。中国女排前主教练陈忠和在中国女排里约夺冠后说“精神是看不见的东西,应该是从每一天的训练中去体现,而不是喊口号。没有每天的训练做基础,谈什么精神?”女排胜利的背后也是庞大的训练基地和国家投入的支持。(转载自BBC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