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华人感受恶性事件

7月中下旬,德国接连发生恶性伤人事件,有4名香港游客在斧头袭击事件中受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学生甚至移民来到欧洲,正成为德国的新客人。除了安全问题外,他们如何看待袭击案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中国人比德国人还紧张”
正在德国出差的浙江大学德国学研究所讲师国懿在电话里对BBC中文网记者说,从微信朋友圈和网络上,好像中国人比德国人更紧张。他说:“好像大家特别愿意从各种蛛丝马迹中证实什么,恕我直言,我在德国确实没这样的感觉。”

7月22号慕尼黑枪击事件发生后,23号国懿在柏林街头看到人们沉浸在狂欢的气氛中,当时正举办一年一度的“爱之旅”(Love Parade)游行。 他说:“德国相对来讲还是比较成熟的民族。这个事对于管理者和警察很严重,街上巡逻的警察和警车多了。但没看出大众受多大的影响。”

“看见难民害怕”
同样感觉“没受多大影响”的还有在慕尼黑留学后工作的小李和小黄。她们说,只是看见街上多了很多戴头巾的人。但7月22号慕尼黑奥林匹克购物中心枪击案发生前半小时,小黄就在那里。小黄说,后来平安到家了,朋友告知有枪击案,“我都快被吓死了。”

德国警方后来确认,慕尼黑的枪击案 “与伊斯兰国没有联系”。枪手拥有伊朗和德国双重国籍。但生活总有微小的变化,比如超市营业员的态度。

小李对BBC中文网记者说,超市营业员对“外国人”的态度越来越差,华人也连带遭罪。因为当地人认为“外国人”没礼貌,也有“外国人”购物时用假钞换真钞的情况出现。小李解释说; “在当地人看来,只要不是德国人。管你是哪国人,都是’外国人’。”

从中国西部城市重庆组织学生赴德参加夏令营的陈先生向BBC中文网记者表示,他在德国的女学生会在街头碰见迎面上前伸手要钱的难民。他说:“如果当时女学生是一个人,她会给5到10欧。如果是一群人,胆子大些了就不给。”学生们说;“看见难民害怕”。

“历史与现实的纠葛”
2015年9月,德国敞开大门接纳来自中东的难民。而从2015年跨年夜发生的“科隆性骚扰”事件后,人们开始关注包容性和民众安全之间的矛盾。 祸不单行,7月接二连三的伤人事件中后,矛头渐渐指向那些“外来人”。事实是,巴伐利亚的安斯巴赫自杀式炸弹攻击者是叙利亚难民。他的避难申请被拒,但获得了临时居留证。7月18号造成4名香港游客受伤的斧头袭击事件的攻击者,是一名阿富汗难民。

外界将德国的难民政策比作“农夫与蛇”,温情拥蛇入怀,结果可能被反咬一口。但在国懿看来,德国的难民政策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国懿曾在德国生活10年,在德国自由大学完成了国际关系学的博士学位。他分析称,德国的难民问题由历史与现实的纠葛所生。

他说,德国曾因想改变自己的历史地位而发动两次世界大战,但均以失败告终。历史教训要求德国走欧洲一体化道路。但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德国承担着托底者的角色。德国在难民政策上以开放的姿态向世界展现着这个国家的实力和包容。

但现实是,欧洲没有一体化进程到高级阶段。这是今天产生难民问题的根源。国懿所指的高级阶段是德国主导,民族国家将各国主权完全让渡给布鲁塞尔。比如形成统一的移民和难民政策,而非各自为政。但目前德国的百万难民看得见,摸得着,他们不会德语,没有技能,靠德国政府救济,还产生了社会问题。

“难民国家”?
在国懿的德国华人朋友圈里,难民入境,“大家普遍还是反对的。” 他们是想申请入籍或者已经入籍德国的华人。他说:“我们(华人)费很大的努力,甚至在这里念到博士可能都不如一个难民得到的待遇好。有人还开玩笑说,德国不是移民国家,是个难民国家。难民拿到的待遇比辛辛苦苦挣钱挣得还多。 ”

如此看来,德国的平等与安全似乎正面临挑战。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抵不住压力,出面为难民政策辩护。她说德国将坚持自己的原则,帮助需要得到庇护的人。但也谴责参与攻击行动的难民,称这些人给欢迎他们的国家带来了耻辱。庇护与耻辱,生存和共荣,华人“外来者”在这里感受到了五味杂陈。(转载自BBC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