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那点亊(22):微信只能微微信

先摘微信中两段话提示:

一、玩了一年的微信,不知咋活了?不知咋吃了?不知咋爱了?

二、微博微信这个大平台社交媒体的出现,造成全社会知识结构的高度同质化。大家的兴趣点和思维方式逐渐趋同。这是很可怕的事。原来都是散养的兽,现在关在一个巨大饲养场,被社交媒体这个饲养员用相同的饲料当猪一样喂养,所以别把社交媒体当成获得知识的唯一途经,多看书,多和不同的人交谈。

写这两段话的人让我敬佩,起码是敢说真话,不随波逐流,有独特意识,有个性,有远见智慧,能守护自己天性率真的人。只是这类人太少,还没形成气候。或者这类人最先感觉到了危机,只是还待蓄足思维能量。

看看微信微博:大同小异、一边鼓励追名逐利,一边劝导放下,淡定。用名人效应抢关注群,迎合引导大众,将大众视角,兴趣,追求,有意无意的引入了同质化。将其溶入在一口锅里反复搅拌出炉,搅没了个性,搅没了创新意识,搅没了人性可能的潜意识,潜能力。一锅心灵鸡汤換着名称的喂养。生活方式千万种,创业道路千万条,怎么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种?少有。成功的标准被同质化,只有出名才算成功?拥有巨大财富才算老大?〈中国创业者施展行业的空间越来越狭小。网络成了扎堆的行业。其实这里足够蛮荒,缺少规则和既有势力,也缺少体制的支持和服务。缺乏真正的文化。家庭文化以"孩子金版题名"为荣。年轻创业者以马云,明星为效仿。名人換件衣服放个屁都被欣赏〉。

世间是两头小,中间大,为什么少有人从尊重个性,鼓励个体,尊重自我,发挥潜力作手?为什么少有人以宇宙星迹的科学启蒙、信仰修性的道德层次深入启发?为什么少有纯文学,纯知识的滋养,提高国民素质的创意?为什么少有鼓励棱角分明的寻找自己该走的路的启示?为什么少有大众层面成功的诠释?无非是迎合大众口味,有利关注度。这样的互动关系必然结出生命力萎缩之果。

我不具备更有说服力的码字能力,故天真地想抛砖引玉,唤起共鸣!一个人能知足地活得开心快乐,算不算成功?一个人虽然没有万贯家产,但走哪哪欢迎,走哪哪喜欢,算不算成功?一个人虽无名,但TA的内涵,魅力影响了一大片,算不算成功?我思故我在⋯⋯我是一粒尘埃,但我相信尘埃聚结的能量!(2015年10月29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