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打算让旅游的疲惫恢复,让过多境点混杂记忆沉淀,待回到以往宁静悠闲的日子后,处于最佳写字状态时,再从心底自然凝聚出高峰的记忆中,逐一挑出主色调,给其粗犷以明丽,给其沉睡以灵动,给其沉默以风韵。但总有一个色调撩拨得我不得不写⋯⋯
总以为难以隐退的应该是布达拉宫,或者兵马俑。但紧紧抓住我不放的却是以土黄为主色调的敦煌。
也许生活在大山中的人,对一马平川的黃色戈壁滩,能全方位感受身处异乡的新奇与神秘有关。
僧人与艺术家,在沙漠沙山建立和倾泄自己的信仰,仅凭这已经够吸引人了。
当你站在莫高窟,面对几百个洞窟,仿佛看到僧人虔诚信仰的一朝又一代。听到工匠祖祖辈辈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想象艺术家们前赴后继,从高达几百米的洞窟,一笔一划,用鲜艳色彩描绘千佛图,万幅画。除留下让世界震惊的辉煌,这里不知埋藏了多少感人的故事⋯⋯?让人多想穿越时空,将这里发生的故事一起找回来,那将是多么牵肠挂肚,耐人寻味的中长篇小说!
莫高窟离敦煌市不远,完全没有我想象的那种荒凉。境点更是被现代建筑规整了。如果不是有原始照片,简直难已想象出昔日的模样。
这也是沒办法的事。公元366年至今,能保存下来已经够奇迹了。火车上遇到的一个女士,丈夫的工作就是在莫高窟修复佛像的。据她说:修复一快巴掌大的脱落要一个多月。我以为她丈夫应该是美院毕业的。其实这里已经用不着美术与色彩,却是与化学,数学有关,修复好的部位是不允许上色的。历史的真迹宁肯空着,也不能以假乱真。
莫高窟的参观程序,让我很想点赞。先在能容纳几百人的影院观看二十分钟的短片。让老中青少游客,通过视觉形象故事,了解乐樽和尚为啥在此选址。目光呆滞,卑微愚昧的王道士,怎么把持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并以最少的钱财,出卖难已计数的文物等历史慨况。否则仅仅看几个洞残缺佛像及部分脱落的壁画,难免会让一些人觉索然无味。
在多少了解了些历史背景后,又转入环型影院,高科技的拍摄效果,让你在动感中仿佛亲临洞窟,走近每座佛的身边。任两千年不变的色彩斑斓壁画,调足你的欲望,撩拨你的兴趣,明示你对这段历史的无知后,再由专门大巴带你进入洞窟境区。这种层层递进的深入,让人思路清晰难忘。大众性的参观,无需你记住每个朝代,只看二千年的标本足够。至于,怎么将千年的标本看活成千年的生命,探索莫高窟的底蕴,那是历史学家,文学艺术家的兴趣。
由于二氧化碳对壁画的损坏,众多洞窟也被关闭,仅有十个洞窟开放,还严格限制参观人数。必须提前预约。这更增添了它的诱惑力。
我们所有参观的景点,只有莫高窟运用现代科技最多。每人一个耳机,不用因听不到,出现向讲觧员倾扎的现象。进入洞窟,你会被人性神化的造型感召,犹如走进神化、走进寓言、走进空灵、走进宗教、接受它的熏陶!
依依不舍的还有那些被现代门锁闭的洞窟,几百个洞窟,怎么就仅有十个让人走近?是出于保护的需要?还是经营的需要?直到在火车上遇到曾经的敦煌副市长告诉我:你们今年来算幸运了,搞不好明年只能看环型电影,不能进洞了⋯⋯,当然,正研究运用高科技,争取减少损坏程度。
莫高窟给我留下好印象的还有:敦煌人对莫高窟境点的敬重,虽然它展馆的纪念品很贵,但没有沿路叫卖,熙熙攘攘那种被商业气占领,喧宾夺主,让游客扫兴和尴尬的场景。游客能将凝聚在印象中的,对历史的回味与敬重,更持久清晰的保存在记忆中。
敦煌还有鸣沙山,古城遗址⋯⋯等等。待慢慢回味。写的水平可以因人而异,但不用文字记下,恐怕真成了旅游打油诗调侃的:何为旅游?宾馆出来上大巴,中途停下撒撒尿,到了境点拍拍照,回到家什么也不知道。现代人的节奏,文太长让人烦。打住!但愿我多少还记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