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楚汉相争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叔孙通的儒生来见汉王刘邦。当时刘邦尚在骑马打天下,周围的人,都穿短衣。他见到叔孙通峨冠博带,十分讨厌,就把叔孙通的儒冠脱下,在里面撒了一泡尿,以示轻蔑,以后一直都没有重用叔孙通。
刘邦得天下之后,一日大宴群臣。这些人都是当日与他一齐打天下的,叫他做大哥,叫吕后做大嫂的同生共死旧部。当喝得酩酊大醉间,他们中有的杖剑击柱,有些还跑来拍刘邦的膊头。刘邦很不高兴,说:“这如何是一个朝庭?我已当了皇帝,你们还来拍我的膊头?这成何体统?”
叔孙通又跑来见他。刘邦说:“天下是在马上打来的,你们这些文人,有什么用?”叔孙通说:“现在时代不同了。你能打天下,但能守天下吗?让我替你订一套礼仪。礼仪是一种统治的工具。”于是叔孙通在露天的地方,立起木柱,拉上绳子,模仿皇宫的殿堂,并设立司仪官,进行演习:皇帝出现的时候,有香炉开路,后面有乐队。皇帝、皇后,坐在什么地方,妃嬪、太监、卫兵站在何处,文武大臣怎样排列,怎样跪拜,一一有礼有仪。到了再朝见皇帝时,一切整然有序。刘邦龙顏大悦,于是以后就开始重用儒士,而且越用越盛。到了汉武帝,更是索性罢黜百家,独尊儒家。
华裔社会对文人的态度,与刘邦大致一样,有着这样的流言:“读理工科的人比读文科的人聪明,因为理工科的人懂数学。懂数学的人最聪明。”“读文科的人并不是真正在读书,不过是吹牛而已,真正想读书的人,就不会读文科。”“理工科人材做事比文科的人好,因为我们用的是科学方法。”“读文科一定潦倒。”
华裔参政同盟成立之初,即结集了一批文科人材,从事分析、策划、宣传的工作。有些人说:“这些文人,不知究竟行不行!”“文人只会讲,不会做,要做事才行。”“这些文人,三餐不继,还要谈什么参政?”
文科教育,一般都与政治有关。但是文人所受的教育,不注重赚钱,所以文人境遇,往往都较清苦的。这是文人的悲哀。左宗棠年青时,在湖南乡间教书,一直到四十岁才入骆秉章府为幕僚。他自言:“身无分文,心存家国。”这就是文人的心态及崇高的节操。
华裔团体,都以商人掛帅。这些团体,能够提供各式各样无数的服务,以商人居首功,文人只是扮演帮闲的角色。但现在时代不同了,华裔经过百年排华、五十年的经济建设,已进入到参政的时期。华裔的政治意识日益高涨,参政已渐渐发展成為社会运动。中外古今的社会运动,能成功的,都是由文人领导。华裔参政要重视文科人材,把文人在政治上的智识,和商人的财力结合起来,造成更大的力量,建立在政治上的势力,使华裔可以分享到加拿大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