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写完一篇必须完成却毫无新意的稿件,战战兢兢惭愧不安的提交给客户后,我坐在楼下咖啡馆翻开这本书,抿了一口略微发苦的卡布奇诺,翻到正文第三页时,我的内心就无法平静下来了。
“我们很少会退后一步去问,自己是不是在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情。在诸如发现意义、满足感和幸福这些大问题上……”贝格尔的这句话似乎敲击开了我最内心深处紧闭的那扇大门,是啊,当每一次我在得到了一件期待很久的事物却一点都不开心的时候,我从没有问过,是否是我得到的方式,是否这样东西压根不是我心目中真正想要的。
推己及人,当我再去想身边那些在别人眼里名校毕业、名企工作、房车具足,却整日不开心的朋友们,他们是否有问过自己,眼前的一切真的是自己想要的,还是只是沿着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轨迹去走完一条程式化的道路,就像我写的那些程式化的文章只为了挣取稿费一样。事实上,任何一种成功和幸福都需要有创造力和提出问题、推翻现实的勇气。
关于创新,有太多人去写去谈去赞颂。然而,贝格尔却告诉我们,诸如乔布斯、贝索斯这些伟大的创新家,首先都是些“爱探询每件事”的人。而这不是偶然的案例,在对成千上万商业高管的问卷调查后发现,“最具创造力、最成功的商业领袖都是专家级的探询者”。
这是因为,提出问题能够让他们很快把握住消费者最真实的需求,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快的进入市场,把握机遇。假如卡拉尼克没有想过怎样让停车坪上闲置的汽车都能最大化的利用起来,让那些没有汽车,且不会开车的人可以有出租车外更多的选择?也许就不会有Uber的存在,也就不会有今天打车软件风靡世界。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果说一切的开始都始于一个问题,大概也不为过。对于企业来说,在不断尝试提出问题的阶段,往往是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一旦没有人愿意浪费脑细胞提问,只是按部就班的用程式化去完成习以为常的工作,那么,这个企业也将走下坡路,并逐渐被更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所取代。因此,“提问题很重要,并且我们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问题上,尤其应该放在有意义的问题上。”
许多时候,我们毕生所追求的事物,往往是为了满足父母、老师、恋人、孩子……的期许,并在他们的眼神中去获得自我认可,找到自己存在于世界的意义。而这些从外部所追寻到的成就感,就像雨后的彩虹,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拥有,也是极容易失去的。许多中年危机的产生,便是源于外部的成就感和荣誉慢慢消失,而并没有追求到自己真正发自内心想要的东西而造成的。
电影制作人罗科﹒贝利克制作了一个有关《幸福》的电影,他去过莫桑比克的难民营、采访过美国纽约郊区的中产阶级、以及他的好莱坞导演朋友沙迪亚克。他发现,美国的中产阶级并没有比难民更快乐,而好莱坞有许多才华横溢、貌美、健康、幸运的不快乐的电影明星。贝利克总结到:当人们花去大量时间去维持一种昂贵的生活方式,而没有时间去做那些真正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时,是很难快乐的。
因此,我们需要经常的提醒自己,这是我真正想要的吗?我做这件事情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需要什么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我真的了解自己吗?也许,许多问题是很难找到答案的,或者会让你“感到困惑、沮丧和筋疲力尽”,但是如果你找到答案,你的人生将会变得前所未有的美好,而那些你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也将迸发出激情与火花。
人类在4岁的时候,平均每天要提300个以上的问题,世界对他来说充满了未知。孩子的问题往往让成人发笑,或者感到尴尬,有些问题在成人看来太简单,而另一些大多数成人也未必知道答案。5岁开始,孩子发现父母对自己的问题不感兴趣,或者没有给他们满意的答案,就变得不爱提问了。
等我们长大后,提问有了更多的社会意义,不再是单纯寻找答案这么简单。我们担心提问显示自己的无知,或者引起别人的不满。往往在面试的时候,提问成了应聘者最难过的一关。这足以说明,提问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但,如果我们知道了提问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就应该重新找回自己提问的能力。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诸如,我现在的工作最有趣的地方是什么?进而一点点的提出更难的问题,比如我是否可以为公司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然后,放飞我们的想象力,去回答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去重新定义工作的意义。
同样,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从最简单的提问开始解决,如果你单身,你可以问:我是否真的喜欢单身的状态?我想要和一个怎样的异性在一起?相信,这些问题会让你更了解自己最真实的需求,并创造出想要的生活。“事实上,你一直被黑暗所包围,一旦开始用问题这把手电筒进行探查,你才会知道周围是一片茫茫黑暗。”——贝格尔。(来源:i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