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阿斯旺大坝–发电和防洪效益背后的烦恼

–水自然环境与人系列之四

尼罗河位于北部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河。第一大河是南美的亚马逊河,第三大河是中国的长江。尼罗河经过苏丹和埃及从南向北流入地中海,上游分为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其中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埃及为了获得尼罗河的发电资源和处出于防洪考虑,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建起了位于上游的阿斯旺大坝和电站。

在上世纪中苏联时期,苏联水利专家在世界各地帮助发展中国家援建很多大坝等水利枢纽工程。那时苏联的水利科学技术比较先进但环境科学相对落后。苏联人对环境问题缺乏长远和全面的考虑,建设水利工程目光短浅,搞出很多有环境遗留问题的水坝工程。在中国,他们援建的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和都江堰外江水坝工程等都是这样的例子。三门峡工程因不能有效排出黄河泥沙(悬移质)而使水库迅速淤积而失败;都江堰外江水坝因不能有效排出岷江泥沙(推移质)而使水库淤积而失败。这都是值得吸取的深刻教训。

尼罗河是人类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其余三大文明发祥地是中国的黄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及底格里斯河,印度的恒河。四大文明只有华夏文明从古延续到今,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困惑,因为现在西方文明已经是世界发展的主流,领先于其它文明,而很多中国人还沉醉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而沾沾自喜。四大文明中的另外三大古文明已经中断。现在的埃及人是伊斯兰扩张时移入的阿拉伯人,已不是当年建金字塔的古埃及人的后裔了。

由于尼罗河两岸土地肥沃,又有尼罗河水资源之便,非常适于农业发展。埃及人约90%居住在尼罗河两岸。埃及属地中海气候,每年雨季旱季分明。尼罗河每年定期洪水泛滥,在洪水期带来大量肥沃泥沙(与贫瘠的黄河泥沙不同)补充尼罗河两岸,埃及人在洪水消退以后就在两岸种植水稻棉花等农作物。因为气候和水土等原因,埃及的长纤维棉花闻名于世,销往世界很多国家。但出于对电力的需求和防洪考虑,埃及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建起了阿斯旺大坝,给埃及提供了相当的电力和一定的防洪需求。

但是,由于阿斯旺大坝的建立,阻止了很多尼罗河肥沃泥沙对下游两岸农田的补充,造成农田地力逐年的衰退,严重影响到埃及的农业生产。这是当初建坝时根本没想到的。其实,下游泛滥泥沙的减少就意味着上游泥沙的淤积。长久以后,这种超级大坝的库容被淤死以后,如何来解决淤死的大坝,又会是一个大难题和隐患。

以色列的环境专家通过大地观测发现,以色列的海岸线在逐步后退。开始他们没找到原因。后来经过分析发现,原来海岸后退是因为尼罗河大坝引起的。在建坝前,由于地中海海浪对海岸的冲刷消减作用和海水携带泥沙对岸边的淤积补充作用形成了一种地质平衡,所以海岸线得以长期稳定。但由于尼罗河大坝的建成,造成海岸补充泥沙的减少,平衡被打破,冲刷大于淤积,所以海岸线发生后退。虽然每年后退不是特别明显,但逐年累积,影响将是长期的。

所以,在修建任何大型水利工程前,一定要进行全面的环境评估,分析工程将会带来哪些长期和短期,以及正面和负面的环境影响,权衡利弊,决定取舍,然后作出符合人类长期利益的正确决定,造福于人类。

加利利海和约旦河向南注入死海。加利利海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周长53 千米,长约21千米,宽约13千米;总面积166平方千米,最大深度48米,低于海平面213米,是地球上海拔最低的一个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第二低的湖泊(仅次于其南侧的咸水湖死海)。加利利海其实不是一个海,只是传统上称为海。

该湖在现代地图上标为加利利湖或提比哩亚湖。它的名字说明它位于加利利地区。现代希伯来语称为Yam Kinneret (ים כנרת or ים כינרת)。可能起源于希伯来语kinnor (“harp” or “lyre”) – which the lake’s shape resembles。它也称为革尼撒勒湖或革尼撒勒海 (路加福音 5:1),得名于西岸的一个富裕的小平原。该湖的阿拉伯语名称是 Buhairet Tabariyya (بحيرة طبريا)意思是提比哩亚湖。加利利海的其他名称:革尼撒勒湖、基尼烈海(民数记 34:11; 约书亚记 13:27)和提比哩亚海(罗马)。

加利利海有地下泉水补给,但它的主要水源是约旦河,该河从北向南流过该湖。该湖位于约旦大裂谷的深处,这个大裂谷正是非洲板块和阿拉伯板块的分界线。因此该地区频繁发生地震,在过去,火山的活动也很活跃,这由加利利海地区的地质构造拥有丰富的玄武岩和其他火成岩可以证明。

由于这个湖泊位于地势低洼的裂谷中,群山环抱,经常突然发生强烈的风暴,在新约中就记载了关于耶稣平静风暴的故事。确实,这个湖泊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它不断的变化。在新约时代,这里的鱼群众多,在今天,餐厅里仍非常流行“圣彼得的鱼”(罗非鱼)。

古代

加利利海位于古代Via Maris 连接埃及和北方帝国。希腊、Hasmoneans和罗马在这里建立了繁荣的市镇和居民点: 加大拉、Hippos、提比哩亚等。第1世纪历史学家弗拉维奥•约瑟夫斯对该地区印象深刻,他写道,”One may call this place the ambition of Nature.” Josephus 还说到繁荣的渔业,当时有230艘船只定期在湖上工作。

耶稣的大部分职事发生在加利利海边。那时,这里有继续沿湖发展的居民点和村庄、大量贸易和渡船。马可福音(1章14节-20节)和马太福音(4章18节-22节)描写耶稣如何从加利利海边呼召了祂的四个使徒 ;渔夫圣彼得和兄弟圣安德烈、使徒约翰和圣雅各。耶稣的一个著名教导,登山宝训,就是在湖边的山上。祂的许多神迹都发生在这里:在水面行走(但有学者认为耶稣只是在浮冰上走)、平静风暴、喂饱五千人(在Tabgha)等等。

135年,发生了第二次抵抗罗马人的犹太起义–Bar Kokhba’s 起义,被镇压下去。罗马人的反应是禁止所有犹太人到耶路撒冷。犹太的文化教育中心转移到加利利海地区,特别是提比哩亚城。耶路撒冷犹太法典也许就是在这个地区编辑而成。

拜占庭帝国时期,该湖由于与耶稣的关联,而成为基督徒朝圣主要目的地,这导致旅游业的繁荣,出现了包办旅行和许多舒适的旅馆。

中世纪

拜占庭失去对该湖的控制后,该湖的重要性下降了。该地区落入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和后来的伊斯兰帝国的控制之下。除了提比哩亚,主要市镇和城市基本上都被遗弃。1187年,萨拉丁在哈拉丁战役中击败了十字军,主要由于他能切断十字军获得加利利海的淡水。

现代和领土纠纷

今天加利利海地区的政治地图1909年犹太先驱建造第一个合作农庄(基布兹),Kvutzat 加利利海 which 训练犹太移民从事农业。后来,加利利海 先驱们建立了基布兹Degania。加利利海是早期犹太复国运动–基布兹文化的摇篮和Naomi Shemer出生地和拉结墓–最著名的2位以色列诗人。

1923年,英国和法国达成协议,划定了英属巴勒斯坦和法属叙利亚的边界。英国移交戈兰高地南部给法国,换来约旦河谷北部。边界重划,因此约旦河两边和整个加利利海,包括沿着东北岸10米宽的湖岸,成为巴勒斯坦的一部分。1947年联合国分治计划将这块地区归属了犹太国家。

在1948年阿以战争期间,叙利亚占领了东北岸。 mapillustrates 边界线和当时非武装区, 1949 Armistice Agreements签署了。1967年六日战争中,以色列控制整个加利利海和戈兰高地,叙利亚还声称东北岸,争议这是戈兰高地的一部分。

以色列的以色列国家水渠Carrier,建于1964年,将水渠从该湖输送水到以色列的人口中心,是该国大部分的饮用水资源。以色列还供应湖水给西岸和约旦(根据以色列-约旦和平条约)。对水的需求增长和有时的枯水导致该湖的压力和水量减少,有时达到危险的低水平。

今天,旅游业又成为Kinneret最重要的经济活动。整个加利利海是一个流行的度假胜地。环湖有许多历史和属灵遗址,特别主要市镇提比哩亚,每年有数百万当地和外地游客来访。其他经济活动包括渔业和农业,特别是周边肥沃带状地区的香蕉种植业。(写于2008年7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