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龙头节作为国家法定节日的提案

案由:龙头节可作为国家法定节日
提案人:全国政协委员 雷珍民
提案内容:

龙头节又称“龙抬头节”、“春龙节”、“青龙节”、“二月二”、“踏青节”等,是我国汉、满、蒙古、赫哲、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以汉族为主导)的传统节日,时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

龙头节的起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就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前后。龙是自然界多种动物和天象的集合和升华,龙抬头意味着各种动物随着气候的转暖而苏醒,也意味着地上的动物与天上的云团、雷电等相感应,意味着春雨将普降大地,春耕生产也由此将全面展开。

龙头节还与古人“观天测时”、指导农事有关。二十八宿中的东方七宿之连线有如龙形,其中角宿两星(角宿一和角宿二)恰如龙之双角。在农历二月二之夜,两只“龙角”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

龙头节历史悠久,其起源的时间可追溯至一千多前唐代的“中和节”。中和节在农历的二月初一,该节的主旨是除旧、开新、励农。在元代熊梦祥的《析津志•岁纪》一书中,龙头节明确出现。

龙头节布域广阔,该节起源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后流传至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现已成为中国大部分地区、中华民族大多数成员都过的节日。

龙头节民俗丰富,可归纳为祭、开、食、剃四个方面:祭是祭祀龙神、祭祀祖先;开是开犁破土、开笔破蒙;食是吃炒豆、龙面、龙饼、龙糕等;剃是剃头理发,使容貌一新。

将龙头节作为国家法定节日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传承龙的文化、弘扬龙的精神、推广龙的文明。
龙是中国人对自然界中的多种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创造的神物,其实质是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经过至少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演进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

龙文化既是根源文化、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物质文化、中国文化,也是标志文化、时尚文化、官方文化、精神文化、世界文化。

龙的精神是兼容综合、造福众生、与天和谐、奋发进取的精神。

龙的文明是以龙为象征标志的,来自中华民族,在冶炼萃取中华传统文明和世界文明优秀精华基础上所形成的文明体系。
对中华民族而言,龙、龙文化、龙精神、龙文明与生俱来且意义重大,但却一直没有一个直接、显明的节日与之对应。将龙头节作为国家法定节日,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二.有利于团结海内外龙的传人,共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富强出力。
海内外华人大都认同自己是人文意义上的“龙的传人”,龙文化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适应性和渗透性,可以超越党派、地域、民族、宗教、社会制度等的框限,和大陆之外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相对接、相融通。将龙头节作为国家法定节日,可以最大程度地团结海内外华人,大家可以此节日为交流、合作的凭据、契机、媒介和平台,共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富强做出贡献。

三.有利于通过积极、健康、有益的民俗活动,提升国民的素质。
龙头节的民俗活动多围绕“祭”、“开”、“食”、“剃”展开,对这些民俗活动,可以在传承的基础上,彰扬、发挥其积极内涵,并不断地推陈出新——

祭:通过祭龙,学习龙的知识、传播龙的文化、弘扬龙的精神、倡导和推广龙的文明。通过祭祖,缅怀先祖功德业绩,激励后代奋发有为。

开:“开犁破土”有重视农业、重视春耕之意,可在农耕地区举行。“开笔破蒙”是对入学儿童的启发、教育、关怀和激励,可在全国各地小学举行。

食:无论是吃炒豆,还是吃龙面、龙饼、龙糕等,都是文化活动,还可以赋予其保健、娱乐的功能,同时也是商业活动,可以推出有特色、成系列的品种。

剃:民间有正月不剃头、等到龙头节再理发的讲究,此举有打理个体卫生,焕然容貌迎接新春的积极意义。

建议将龙头节作为国家法定节日,在龙头节即农历二月初二当日,放假一天或半天,让人们有时间从事上述活动。

学术支持:庞进(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院长 电话/微信:15991669056)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