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记忆之四:昔日村口的池塘还在不?

人物名片:任文祥

82岁,现居台湾,退休教师。1932年出生在武昌县土地堂任德升村(现属江夏区乌龙泉街)。1949年战乱中逃到越南,后辗转至台湾,成为一名小学老师。1987年,任文祥第一次回江夏探亲。其子任贤齐为知名艺人。

很多人知道台湾艺人任贤齐祖籍武汉,其父任文祥就出生在江夏。82岁的任老先生最难忘的是老家村边的那口池塘,“不晓得还在不在?”一口标准的汉腔,夹着浓浓的思乡情,顺着数千公里长的电话线蔓延过来。 已是耄耋之年,任文祥的思维、口齿依然清晰。他最惦记的那口池塘,就是任德升湾边上。多年以前,附近几个村的村民都在那里取水,洗衣、做饭。 “池塘有半个篮球场大,水不算清,有点黄黄的,里面养了一些鲤鱼、乌龟。夏天,我们下水游泳,一到冬天,就站在塘边上,拿养鸡的罩子捞鱼,等着哪个笨鱼撞上来,嘿嘿,哪个抓到算哪个的。”那时的任文祥正是少年不知愁滋味。

不料,纷乱战火接踵而至。1949年,还是学生的任文祥与家人失散,一路逃到越南,3年后改赴台湾,成为小学老师。

一别就是38年。1987年,任文祥从台北经过曼谷、香港,辗转3天才回到武汉,终于见到日思夜想的母亲和妹妹。

那时,任老的妹妹家里没有彩电,更别提冰箱和空调。临走前,任文祥把能留下来的东西当礼物全留下了:夹克衫、T恤衫、太阳帽,甚至抽下腰上的皮带,“没想到内地还这么困难,没有准备”。回台湾时,他只剩下身上穿的一套衣服。

昨日,记者拿到任老先生外甥孙女彭思瑶写的一篇作文《舅爷爷回家》,讲述了他近20年多次回乡的经历:

“我最喜欢舅爷爷回乡,因为有很多很多的礼物。头几年,舅爷爷每次都会带几大包他们那里的衣服,有的新有的旧,送给我的衣服好多是名牌,像芭比、米奇、丽婴房,穿上别提多漂亮啦,还有很多花花绿绿的糖果以及味道好极了的饼干”。

“等我上小学以后,我发现舅爷爷带来的礼物在武汉的商场里逐渐都有了,舅爷爷说我家的电器比他们家还要现代,吃得也比他们丰富。现在,舅爷爷却是轻装而来,大包小包带回去。亲戚朋友们都会送很多礼物,旅行包装得鼓鼓的,有时实在装不下,只好放在我们家。”

如今,距离上次任文祥回家,又过去了2年。他最惦记的,是浓浓的亲情,还有那口承载青春记忆的池塘。

记者寻访:池塘清常在,城铁擦身过

寻访这口池塘并不难,因为他有个明星儿子任贤齐。在江夏区乌龙泉街土地堂社区,只要说找任贤齐的老家,大家都会往东一指,“就在新开的城际铁路那边,有一条通到湾里的路,还是任贤齐父子当年捐钱修的。

任老先生当年所住的村湾属乌龙泉街建设村西任德升湾,一条柏油路直通村湾口,又一条单行水泥路延伸到湾里的老村落。

这条约300米长水泥路就是当年任老先生的善举。马路的不远处,是武汉至咸宁的城际铁路乌龙泉站。

建设村的退休老支书任文质,今年已74岁,从未离开过村湾。他少年时与任文祥相识,曾一起捉鱼摸虾,“后来文祥读书读走了。”得知老友挂念着那口水塘,他哈哈一笑,往村湾路口一指:“在咧,就是村口那口塘,不但在,而且越变越大了。”

老支书说:“文祥说得对,整个湾子就靠这口塘。”这口池塘现有近半个足球场大,塘水清幽,塘边的油菜花怒放。在老支书的记忆中,历年来,塘至少经过4次翻修,面积已是当年的4倍。最近一次翻修就是“三万”中的挖万塘活动。池塘主要解决附近农业用水灌溉,现在村民吃水主要靠自来水。

池塘周边干干净净,未见一处垃圾。老支书介绍,任德升湾全部是农田,没什么污染。这两年,街道对环境也很重视。

老支书的印象中,这些年来,这个去了台湾的老大哥至少回家乡7、8次,每次回来善举不断。任贤齐曾在其带动下,在家乡捐资20万元,建了一座乡村图书馆。最近的一次,“任老大哥还在任德升湾后山上重修了父母的坟墓,老人还是想叶落归根。”

面对海峡那边的牵挂,老支书任文质发出邀请,当年那位辗转3天回乡的老大哥,现在半天时间就能回到家乡,“坐飞机,转城际铁路,就在乌龙泉站下。下了火车,就能找到塘。”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