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遗廊桥(West Montrose Covered Bridge)

[本报记者 St. Jacobs摄影报道] 周六在Guelph与朋友聊天的时候,不知何故,大家谈到了那经典的奥斯卡获奖电影《廊桥遗梦》(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因为笔者对Guelph不是很熟,他们提到目前在北美,廊桥已经剩下不多,但在Guelph市中心就有一座。而大家更为熟知的是德国小镇附近St. Jacobs附近的廊桥,据说,许多人结婚都前往该廊桥拍婚纱照,非常漂亮。

CB1-1候车礼让,这是两类不同的马车

在谈及廊桥之前,笔者在此将电影《廊桥遗梦》简单回顾一下,估价许多人对此电影有较为深刻的印象的。该电影是1995年根据罗伯特-詹姆斯-沃勒著的美国畅销书《廊桥遗梦》改编而来的电影,由著名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亲自执导并主演,女主角梅丽尔-斯特里普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剧情是这样的:弗朗西斯卡的子女翻看母亲的旧信,揭开了母亲生前不为人知的一段动人感情。那是1965年的一天,弗朗西斯卡独自在家,最后一个牛仔–摄影记者罗伯特-金凯把车停在她家门口,向她打听曼迪逊廊桥的所在。她带他来到桥边,完成工作后他送她一把野菊花表示谢意。她的心中荡漾起难以言喻的滋味。她将一张纸条订在桥头,邀请他共进晚餐。欣然前来的他与她度过了美妙的一晚。此后2天二人整天厮守。但是弗朗西斯卡割舍不下孩子和世俗的幸福,罗伯特最终独自上路。几年后二人在超市门口有过短暂的一瞥,当时弗朗西斯卡强忍奔上前去的冲动,漫天的雨成了他们诀别的泪。1982年3月,她知道了罗伯特的死讯。在生命的最后旅程,她立下遗嘱:要子女们将自己的骨灰撒在曼迪逊桥畔,生前她把所有的时光都留给了家庭,但求死后能永远依偎在爱人的身边。

CB1-2从东往西侧面看

周日一大早起来,发现天气异常地好,正好笔者手头没有其他事情,临时决定前往廊桥看看。说走就走!沿着401高速往西,在278号出口转8号高速,接着转85号高速北线。从Northfield路出来往东,一直前往经过比较大的街道Sawmill路之后,下一个大街就是Church街(即Line 86)。往右转沿86线往东走,下一个十字路口就是Covered Bridge路,右拐一直往前走1公里左右,就到达目的地。原来以为廊桥只是景点,所以笔者提前在桥头将车泊好,步行前往,其实不超过3吨的汽车是允许正常通行的。

CB1-3廊桥内部构造

大家可能思考过这个桥的名字West Montrose Covered Bridge由来。其实,很简单,因为她位于West Montrose小镇,所以就这样叫了。早在1806年,West Montrose就接纳来自苏格兰Montrose的移民。在那个时代,该村是一个工业重镇,包括有一个毛纺厂、锯木厂、灰窑厂和饲料厂,两个铁匠铺、一个鞋匠和几家商店。1902年,村北铁路建成,为该村运输货物和牲畜提供便利。目前,宁静的West Montrose村庄被许多Mennonite农场所环绕。

据资料介绍,1960年,经由安省考古几古迹委员会(Ontario’s Archeological & Historic Sites Board)考证,该桥被确认为古迹。它是安省最后遗留(Last remaining covered bridge)的廊桥,横跨Grand River,198英尺长。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均来此参观,与这风景如画的廊桥合影留念。带有屋顶的桥梁,由于其对木材和桁架等材料的保护,这是该桥在经历近140年之后,仍然屹立不倒。通常,开放的桥梁寿命仅10-15年,这是由于暴晒雨淋等原因导致损坏所致。假若使用油漆或沥青保护桥面,在下雨天酒会变得湿滑,会让马匹惊慌。因此,封闭式廊桥就被使用,同时加上两边的护墙及侧壁所安置的灯光,马匹就能够安静行驶通过。

West Montrose廊桥建于1881年,但在1999年进行过重大维修。至目前为止,马车和轻型汽车仍然如常通过。这座廊桥通常也叫做“接吻桥”(The Kissing Bridge),这是因为桥的封闭加上柔和的光线,可能让人联想到烛光晚宴,进而产生那份亲密。解释有些牵强,但不这样解释的话,又能做如何解释呢。

在桥头所立的安省遗产基金会(Ontario Heritage Foundation)的告示栏,对该桥有如此说明:This structure, the only remaining covered bridge in Ontario was designed by John Bear in 1880, on the authority of Woolwich Township Council, to replace an earlier bridge over the Grand River. Built a year later by John and his brother, Benjamin, the 198-foot bridge was covered to protect the wooden flooring and frame against the elements. Known locally as the Kissing Bridge, it later came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Waterloo County. In 1937 the province assumed responsibility for the Guelph-Elmira Road, including the West Montrose Bridge, and its floor and sub-structure were subsequently rebuilt and reinforced.

应该说是天道酬勤吧!笔者这天早起非常有收获的。当笔者到达廊桥的时候,差不多是早上9点半,整个West Montrose还在宁静的晨曦当中。因为周日,差不多是居民上教堂,做礼拜的时候。也许廊桥所在街道当属最繁忙的街道,尽管汽车很不常见,但传统的马车穿过的频率倒是让笔者惊喜!在笔者在廊桥附近拍照、转悠的短时间内,从浪桥经过的马车超过20辆,这是笔者看到马车最多的一次。

据了解,生活在West Montrose的大部分居民属于Mennonite门派的德国清教徒。他们坚持传统-完全天然,通常不使用汽车和电器之类,所以马车成为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同现代社会一样,大家驾驶的汽车式样万千,有钱的开豪华车,普通人就只有普通车的份了。笔者观察,当地人驾驶的马车包括两类,一类比较基本,属于大众型,通常只有单匹马拉动,马车本身是开放的,可以坐2-4个人(通常是2个人)。

另一类应该是豪华版,那就是由两匹马拉动,马车本身是带窗户的封闭型,能乘坐的人数好像根据需求而设置。当然,还有一点区别,就是所使用的马匹,有的马高大健壮,而有的马可能与驴差不多了多少,笔者估计这与家庭经济状况相关,当然这只是笔者的猜想,没有实证!无论豪华版,还是普通版,马车上的人都是传统服饰装扮,非常有特色。考虑到礼貌,笔者没有对着往来马车拍照,假若读者想看到更清楚,可能需要你自身前往。

一进入West Montrose小村庄,笔者一下子就喜欢上它。村落不大,但是每栋房子都非常有特色,相当美,真让笔者感觉到了德国的一个小村落。在宁静的早晨,没有汽车“忽、忽、忽”驰骋而过的噪音,但是阵阵“得、得、得”的马蹄声打破那份宁静,也许这就是生活的原始色。

在笔者即将准备离开廊桥的时候,一个白人热情地用“你好!”与笔者打招呼。他名叫Walter,来这里探访他的兄弟,自己住在Edmonton。Walter曾是师范学院数学教师,曾在中国厦门工作过一年,所以会些基本中文,同时也愿意同华人交朋友。Walter目前已经退休,刚过61岁,所以有条件四处旅游。当得知笔者为《社区报》记者时,他热情引见他的兄弟。原来他兄弟一家就是廊桥北端两旁物业的主人,主要提供Bed & Breakfast服务。他们正计划将物业和生意转手,叫价95.9万。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投资,只可惜腰包里银子太少。假若读者感兴趣,可以直接前往,或与该物业销售代理-Guelph地产经纪Paul联系1-800-844-2803。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