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统计局8月9日发布数据,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3%,为2021年2月以来首次下跌。分析称,这将给正在力争重振需求的中国政府带来压力。周三公布CPI数据前一天,中国刚刚公布了上月的进出口数据。今年7月份中国进出口同比下降13.6%。其中,出口同比下降14.5%;进口同比下降12.4%。这些数据给中国新冠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带来了疑问。中国还正忙于应对高涨的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市场的挑战以及年轻人失业率高企等问题。今年预计有1158万大学毕业生毕业。
价格指数下跌让中国减轻债务变得更加困难,也会带来一些连锁反应,比如经济增长放缓等等。“提升通胀率没有秘方,”盈丰资产管理(EFG Asset Management)的丹尼尔·默里(Daniel Murray)说。他的建议是“更多政府支出、减税以及宽松货币政策的一揽子方案”。
价格下跌什么时候开始的
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会在新冠限制措施结束后迎来消费暴涨。曾经在疫情期间节省了开支的人们突然能够也有意愿重新开始花钱,各种商业机构也努力满足这些需求。需求的上涨如果遇到供给的缺乏,如果再加上俄乌战争带来的能源开支上涨因素,就会导致通胀。但这种情况在中国没有发生。从全世界最严格的疫情管控措施中走出后,中国的物价并未大幅度上涨。中国上一次CPI负增长出现在2021年2月。
今年以来,由于需求减弱,中国已经有好几个月处于通缩边缘。制造商的出厂价格指数也一直在下降。“这显示中国的内部需求很弱,同时来自全球其它地方的需求也在减弱,很让人担心,”香港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艾西亚(Alicia Garcia-Herrero)说。“通缩不会对中国有所帮助。债务问题会变得更加沉重。这些都不是好消息。”她说。
为何通缩会成为问题
中国为全世界制造了相当比例的商品。如果中国通缩继续,潜在的积极面是这将对全球其它地方应付通胀有帮助,包括英国。但是,如果降价的“中国制造”充斥全球市场,可能会对其它国家的制造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冲击商业投资,影响就业。中国的价格下降还可能影响公司盈利和市民消费,随后影响到原本就很搞的失业率。它还可能导致作为全球主要市场的中国需求减弱,在能源、生产资料、食品等方面冲击全球出口贸易。
这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中国经济正在面临诸多困难,比如,中国从新冠疫情影响中复苏的速度低于预期。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中国进出口同比下降13.6%。其中,出口同比下降14.5%;进口同比下降12.4%。低迷的贸易数据增加了外界对于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忧。中国还在忙于应对房地产市场危机,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恒大面临崩溃。中国政府一直试图强调所有这些事情仍然受控,但截至目前还在避免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大招。
康奈尔大学贸易政策与经济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Prof Eswar Prasad)说,对于中国复苏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重塑投资人和消费者的信心。“真正重要的一点是政府能否让私营部门重塑信心,家庭能够外出,多花钱而不是多存款。商界开始投资,这在目前还没有实现。”他说。“我认为会看到明显的刺激措施,包括减税。”(转载自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