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总统莱希访华引发的……

2月14日,伊朗总统莱希访问中国,并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谈。

这次访问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主要有三重背景:伊朗与中国长期保持较好的双边关系,在2021年签署了长达25年的超长期协议;习近平去年底访问沙特,后者为伊朗在海湾地区的“宿敌”,伊朗官方此后曾公开表示不满;俄乌爆发战争,伊核协议破裂,中伊两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急转直下,中国在经贸、科技领域与美国摩擦不断,西方观察者形成一种印象,“俄-中-伊朗”在加速形成一个与西方为敌的联盟。

过去几个月来,从G20到中东之行,再到与各国领袖频繁会谈,中国似乎在外交策略做出一些调整,试图更平衡,而避免被视为对抗西方的联盟成员。这种变化会给中国利益,乃至世界局势带来哪些影响?BBC中文梳理了近期相关外交动态和专家观点。

担忧
“西方国家需要密切监测俄罗斯、伊朗和中国之间的互动。”美国兰德公司高级国际防务研究员蒂莫西·希斯称,俄罗斯在战场上受到挫败,伊朗国内爆发抗议活动,中国的经济也在日渐衰弱,“他们很有可能会越来越有动力去合作和相互协助。”在类似的担忧之下,习近平和莱希会谈时提到“相互支持,团结协作”,这句话被国际媒体频频提及。

在特朗普任内,美国与中国开打贸易战和科技战,中美关系恶化;特朗普解除与伊朗的核协议,对伊制裁再生效,拜登上台后,美国与中国和伊朗的关系并未发生变化,甚至在俄乌战争后还进一步恶化;这使得中国和伊朗,有更多原因加强双边的关系,这种意愿的结晶就是两国于2021年签订的25年长期合约。

俄乌战争开始后,俄罗斯和伊朗在军事上的合作越发密切,伊朗被指成了俄罗斯的军火提供商。中国在战争初期避免谴责俄罗斯,但强调中国不会遵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这使西方观察者形成一种印象,“俄-中-伊朗”在加速形成一个与西方为敌的联盟。

中国也有自己的担忧。经济学人智库(EIU)中国分析师李子谦(Chim Lee)向BBC中文表示,疫情期间,习近平回避与各国领导人面对面会谈,在外交上这是有代价的。与此同时,美国并未停下外交出访,再加上乌克兰战争的爆发,都有助于西方国家在安全、技术竞争和人权问题上加强共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担心美国将建立一个国际联盟,共同对华施压。

平衡中东诸强
伊朗此次访问前,刚刚因为习近平的沙特之行,与中国闹得不太愉快。2022年12月,习近平访问沙特阿拉伯,还与一众阿拉伯国家举行峰会,签署合作协议,行程的高规格和高密度,传达了一个强劲的信息——中国和沙特,乃至整个阿拉伯地区的关系,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但是海湾的另一边,是沙特的宿敌伊朗。在中东纷乱的局势中,沙特和伊朗,经常被比喻为冷战时期的美国和苏联——两强对峙,划分阵营,经常在代理人战争中扮演幕后角色。更有意思的是,沙特和伊朗,放在全球局势之中,背后又站着另外两个强国的身影——美国和俄罗斯。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和伊朗维持着更为紧密的双边关系。

中国想展现领导力,就必须小心翼翼地同时处理好与沙特和伊朗这对中东宿敌的关系,保持一定程度的中立,还要追求自身的经济、政治和安全利益。如果仔细探究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外交史,不难发现另一条轨迹——中国一直试图在海湾两边的德黑兰(伊朗首都)和利雅得(沙特首都)之间取得平衡。每过几年,就会对其中一个国家展开密切的外交活动,虽然往往会刺激另一个国家的神经,中国也会做一些相应补偿和平衡。

比如2016年,习近平与沙特和伊朗都分别签署了全面战略伙伴协议,两者相隔仅仅几周;再比如2019年,中国与伊朗和沙特分别举行联合军演,两次军演仅仅相隔几周的时间。甚至在习近平离开沙特两天后,中国副总理胡春华紧接着出访德黑兰。然而德黑兰的外交家,显然不愿看到中国和沙特热络起来。胡春华在德黑兰也感受到出乎意料的反弹。胡春华与伊朗总统莱希会面。后者称,中国对沙特的访问在某些方面引起了伊朗政府内部的“不满”。

伊朗方面的不满主要针对中国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发表的联合声明,这份声明中提到要“处理伊核问题、破坏稳定的区域性活动,阻止对恐怖组织、教派组织和非法武装组织的支持”,这一表述是海湾国家长期以来对伊朗的观点。

声明还承诺支持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根据国际法准则进行双边谈判以和平解决”波斯湾三岛(大通布、小通布、阿布穆萨)问题的倡议和努力,这些岛屿自1971年以来一直由伊朗管辖,这对德黑兰来说是一个敏感话题。甚至有伊朗媒体发表评论文章称,有鉴于此,伊朗应该考虑承认台湾的地位。

位于阿联酋的扎耶德大学政治学副教授乔纳森·富顿(Jonathan Fulton)则撰文称,中国介入中东纷争是不寻常的,考虑到中国和伊朗的关系,出现这种情况会在德黑兰被解释为一种背叛。正是在此背景下,此次莱希访华,被舆论视为有修补两国关系的意味。

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向BBC中文表示,在中东问题上,伊朗也好,阿拉伯国家也好,土耳其也好,以色列也好,都是中国的友好国家,中国都会照顾到对方的利益和关切,也都努力避免卷入他们之间的地区纷争,跟任何一方的合作,都不针对第三方,这是中国一贯政策。

中国在调整与俄罗斯、伊朗关系吗?
在与俄罗斯的关系上,中国也在试图平衡。去年11月召开的G20峰会上,西方领导人把目光转向中国,大家似乎认为,习近平对普京的影响不容小觑。巴厘岛的密集外交活动中,中国至少传递出一个信号——不会进一步向俄罗斯靠拢。峰会最终公报用“以最强烈措辞”谴责俄罗斯,G20研究组织(G20 Research Group)创始人约翰·柯顿(John Kirton)将宣言形容为“重大突破”:“意味着中国已经抛弃了俄罗斯,不仅不再有什么不设上限的友谊,而且根本就没有友谊。”

站在中国的角度,拖沓的伊核谈判,使中国商人必须小心翼翼避免触发美国制裁,两国虽然签订规模客观的长期合作协议,短期内却可能收效甚微。再加上伊朗国内的动荡,使中国在与伊朗继续深化合作时不免犹豫。相比之下,中国与沙特的经济联系,在油价飞涨的当下变得愈发重要,再加上美沙关系遇冷,似乎为中沙关系的升级创造了绝佳条件。

俄罗斯的处境就更不稳定,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中国如果维持一边倒的关系可能危及自身的利益。因此有观点认为,在国际环境巨变中,中国适当疏远俄罗斯和伊朗,以避免被他们拖下水,形成两个阵营对峙的新冷战。马晓霖则认为,中、俄、伊在很多问题上有共同立场,在很多问题上看法又不一样。所以不存在俄罗斯、伊朗会把中国拖下水的问题,因为中国同欧盟、同美国的利益更重,中国是个现实主义国家,不可能牺牲自身的和平发展来去讨好哪个伙伴、哪个邻居,这个账是能算清楚的。

未来如何?
“很明显,在德黑兰问题上,莫斯科和北京之间正在形成裂痕。”美国前任助理国防部长塞斯·克罗普斯(Seth Cropsey)也注意到这种趋势。他撰文表示,俄罗斯军火日益减少,伊朗作为为数不多的供应商,战略意义愈发显著,近期俄罗斯和伊朗的中东政策也越来越一致。克罗普斯认为,而在北京看来,德黑兰是一个潜在的破坏者。虽然与伊朗的关系仍有好处,比如石油,比如它能消耗美国的资源和精力。但如果中国能够与阿拉伯国家搞好关系,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确保中东地区的安全和自身的石油运输安全,那么伊朗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

对于伊朗和沙特,中国依然难以做到真正的平衡,因为中国与两国背后支持大国俄罗斯和美国的关系存在差异。中国和沙特的关系依然主要停留在经贸领域,然而与伊朗已经在安全领域关系越来越密切。即便在经济上,也有轻重之分,中伊合同长达25年,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则为3到5年。克罗普斯的观点更进一步佐证这种长期平衡的难度。他建议美国应该利用目前的分歧,给伊朗施以军事和经济上的更大压力,将中国挤出中东。

虽然外界判断中国近期会在外交策略上有所调整,但也有分析认为这种调整不会是完全转向。李子谦表示,中国和西方在贸易政策、技术、人权、国家安全议题上存在结构性摩擦。中国试图稳定与西方日益紧张的关系,将不可避免地引起俄罗斯和伊朗的担忧。李子谦提醒,中国和俄罗斯、伊朗的关系一开始就参杂其他因素,比如中俄之间有互相对峙和不信任的历史,而且中国长期坚持进口多元化,使其在进一步加深从俄罗斯、伊朗进口依赖时,保持警惕。

马晓霖对中国在中东的前景保持乐观。他认为,现在国际关系大环境整体比较紊乱,在中东地区,自主愿望加强,不希望外来力量过多干预中东事务,而中国在这里的声望较好,特别是一带一路,是一个非地缘的、非排他的机制。“伊朗这几年战略地位在提高,很大程度上跟这个美国从中东收缩有关系,再者伊朗加入了上海合作组织。那么莱西到中国来访问,肯定会进一步加强中国跟伊朗之间的密切合作,但这种合作一定不会以伤害中国同欧洲、美国这种更重要的合作为前提。”马晓霖说。(转载自BBC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