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中国的文化人,无论你是研究什么的,一生都要至少去次敦煌朝拜。 到敦煌主要是看莫高窟。因为都是佛教主题的洞窟所以事先要具备些佛教的常识。最好事先做好功课。莫高窟目前大约还有500多个洞窟,但是日常开放的不过30个,由于参观的人太多,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对洞窟有极大的损伤,所以听说今年10月开始将实行新的参观方法也就是事先预约,然后观众首先参观敦煌陈列中心看数字视屏,看几个复原仿制的原大洞窟,最后才是象征性的进入洞窟区看一到两个原始的洞窟。所以今后开放的原始的洞窟会来越少,以后基本都是看复制品,所以如同布达拉宫一样,必须早去。
目前参观的门票是每人160元,基本可以随到随买,但是以后人多了据说就要预约。
最好早上去,因为洞窟都是朝东开口的,光线会比较好。买到票后,一般20人一组由敦煌研究院培训的“窟导”带入景区参观。大型背包要寄存,但是一般的小背包或相机包可以带入。相机允许带入,但是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洞窟内光线昏暗又严禁拍照,且不如买明信片或画册的来的经济和效果好。手电筒是必备的,但需要冷光(LED)远射并且大散光的那种。因为窟内光线昏暗,窟导虽然在讲解中也使用手电来配合讲解,但是讲过后就迅速转移到其他的画面了。如果你要细细品鉴就必须自己带手电。
窟导会在进入前发给每人一个耳机,这样可以在窟内听到她的讲解。莫小看这些窟导,在敦煌她们都是敦煌研究院按照空姐的标准选拔出来的,是当地女孩子最羡慕的吃青春饭的工作。经过严格的历史、宗教和艺术专题培训后,那开放的30多个洞窟的内容都是她们熟记于心的。一般一次的接待讲解要一个半小时,所以这些窟导一天至少要爬上爬下地导游讲解总计40个洞窟的内容,也是够辛苦的。遇到一些内行的观众还要回答他们提出的许多关于佛教、风俗和艺术方面的问题,但基本可以做到百问不倒。
在入口的安检处可以买到敦煌研究院出版的三本介绍莫高窟的书籍:敦煌石窟,莫高窟精选50窟和莫高窟导游解说词,图文精美,都是值得阅读和留做纪念的。但是先看书温习后再参观几乎没有用。因为每个窟导带你游览的路线和窟号都是随机的。事先都是根据景区的流量和窟内自动监控的二氧化碳浓度来安排参观路线,窟导会在游客中心取来洞窟的一大串钥匙带大家参观。所以你也只有全部参观完了才知道今天你看了那些洞窟。
另外很大的问题是窟号的排列几乎全无秩序,有的“门牌”号码相连,有的全然不是。也不意味着1字打头的一定在地面,4字打头的一定是在4楼。还不意味着打头的数码和朝代有任何关系。总之排列几乎找不到规律性。可能是根据清理的时间顺序和地段来排定的吧。同时窟号至少有三种版本:斯坦因排号、张大千排号,或敦煌所的排号。除非是查找专业的工具书比如敦煌大辞典才可以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
有几个洞窟是每个小组必须参观的:一个是大佛(南大佛或北大佛),另外一个是卧佛(一共有3处),还有就是藏经洞对面的陈列馆和16,17号窟(17号是藏经洞)。参观完毕基本已是1个半小时,十分疲惫了。如果你还不过瘾,就只好“蹭”听了,可以跟着其他团队混入你没有参观过的洞窟,但是也意义不大,因为早没有了耳机(被原来的窟导收走了),在黑暗的挤满观众洞窟内几乎辩不清窟导的声音(她们受过专门的语音训练,为了保护嗓音,讲话细细的如同鸟叫一般,不在跟前根本听不到)。如果自己没有带手电进去更是几乎没有意义。 当日我倒是准备了手电,所以又“蹭”了7个洞窟。收获也还可以,至少看到了259窟的“东方蒙娜丽萨”。如果对某个洞窟或专题(如壁画,乐器,雕塑或藻井)特别感兴趣可以申请看“特窟”,也就是平时不开放的洞窟,价格是每人200元看一个。一般老外都是选择特窟,由研究院的人员特别带入讲解,那是精品参观(VIP)。因为洞内昏暗,老外也不管中国人,所以尽可以混入观看,但是如果不懂英文则意思也不大,还容易遭到导游的白眼。
下面的资料对参观可能有用: 1、最美的彩塑洞窟:45号(盛唐,佛像右边的协侍菩萨几乎是敦煌的标志了); 2、最美的壁画洞窟:285号(西魏,同时又是最早有明确纪年的洞窟); 3、“美人窟”:57号(初唐,其中的观音菩萨画像号称东方维纳斯,为莫高窟的美之最); 4、“东方微笑”:259窟(北魏),其中的一个塑像神秘微笑着,号称“东方蒙娜丽萨”; 5、反弹琵琶伎乐天壁画:112窟(中唐,已成为中国旅游标志和敦煌的城标); 6、最华丽的藻井:320(盛唐,万佛造型),329(初唐,飞天),407(隋代,三兔造型); 7、另外飞天也是敦煌艺术的标志,主要集中在390,427窟(隋代),321窟(初唐)和285窟(西魏,并有仅见的西域裸体飞天); 8、对古代乐器和乐队感兴趣的可以看220窟(初唐)或159窟(中唐)。 9、对藏密佛教感兴趣的可以看465窟(元代)。 10、另外16窟和藏经洞(17窟)以及对面的藏经洞文物陈列馆是窟导必带参观的。南北大佛(南大佛130窟,唐代;北大佛也就是所谓的九层楼是96窟,为初唐)以及三个卧佛(148盛唐,158中唐,332初唐),也都是必选其一要参观的。
如果你有幸看全了以上这些洞窟,基本就没有什么遗憾了。也算是游遍了莫高窟的精华。
下面就带你去看看这些艺术宝库般的洞窟吧!
站立在光线昏暗的洞窟里,你仿佛进入了天方神话里的阿里巴巴宝库,佛祖的眼睛是用珍珠岩塑造的,炯炯有神地在各个角度注视着你,周边的菩萨和天王或柔媚或威武,达到美和力的极致,抬头望去顶上是精美绝伦的藻井和壁画。有些看不懂,但是知道这是绝美的图画。世界上竟然有这么精美的洞窟!这里没有音乐但是你分明可以感受到梵呗的交响;这里没有舞蹈,但是那顶棚的飞天似乎在这里飘舞了千年;这里没有花香,但是那菩萨禅定的笑容里分明飘来百花的隐香。一个人步入其中,不管你多么傲气还是多么牛气,到此被美融化的、卑谦的几乎无地自容,左看右观,在这里自己找不到位置。似乎只有那中间的拜垫才是给你准备的。难怪三毛来到这里,马上感觉到巨大的磁场,不由得泪流满面,说自己好比一个漂流在 外多年的小孩子终于回到了母亲的身边,找到了归宿。也许世界上只有梵蒂冈的西斯廷小教堂可以和这里媲美,但是那里很小,时间也截止在文艺复兴。这里却跨越了千年极盛,整整上千个艺术宝库!也许这里没有西斯廷大理石宫殿的华丽,但是在黄泥和芦苇的集合下创造了同样的美的精灵。在这里每个人都像一只粗鲁的牛,进入了丰盛的菜园,看什么都好,但是什么都难得消化……这里每个人都在享受着不安的华美:连风尘仆仆的旅游鞋也可肆意地直接踏磨在700年前精美的西夏画砖上,这怕是当今世界最高等级的奢华了。窟导也说,在全世界也只有大家现在还有这个福气,过了十一也就不成了。所有地面都将被玻璃通道所覆盖。
许多巨大的经变(用图画来表现经文的内容)壁画,比如佛祖割肉饲鸽,献身喂虎的画面十分的震撼但是常人难以接受。也许佛祖正是用这样的极端说法来教育世人。壁画中的婚娶,行旅、狩猎等内容极富生活气息,完全是外面的世俗世界的写照。特别是那墙上的雨中的耕牛,到处春田碧绿,那丝丝的春雨也仿佛滋润了千年的黄尘–景区内藏经洞(17窟)的对面,专门有一个藏经洞陈列馆,叙述着发现藏经洞的历史图片,门口的巨石上刻着陈寅恪的话: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具体发现和外国人如何盗取藏经洞国宝的故事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前两篇(道士塔,莫高窟)就知道了。这里的文物说明当年的敦煌是一个中西文化和宗教的汇集地,特别有最早的用叙利亚文抄录的圣经。 但是看到陈列后,你也不能不佩服那几个外国人(英国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和)的专业素质和精神。他们本身是外人,旅行千里来到敦煌(今天旅游条件这么发达,到这里舟船劳顿的也不容易),又是异国的文化宗教,但是他们挑走了敦煌最好、最精华的部分,他们写的考古报告一点也不枯燥,图文并茂,在今天还是旅行的指南或者研究敦煌的必须工具书。这里斯坦因拿到的文物最多,法国人伯希和拿的东西价值最精。他们是真正的专家和内行。坦率的讲,至少是那些搬运到伦敦的绢画,基本已经成为了碎片,动搬不得。当时也只有运到伦敦才可以复原和保存。所以这些老外从来不会认为自己是他国文明的窃贼,反而认为他们是在执行一项神圣的使命,去保存和拯救一个伟大的文明。面对失去的国宝我们也只好这样自慰 了。
谁也不能否定莫高窟艺术的伟大和魅力。但是站在这些古代伟大的艺术前,我想这些艺术品都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具体的雕塑和壁画都是当时当地的一些画师和工匠的作品。因为当时建造洞窟是富人既积德又时髦的事情,如同今天大款们的兴造别墅和精装修。作为当地的画师和工匠也是他们求生的一种手段。按照国内的艺术鉴赏标准,这些画师、工匠包括佛经的抄手应该讲都是以求生挣钱为目的的,他们的工作难免具有所谓的匠气,是上不了士大夫逸品的大雅之堂的。但似乎敦煌是个意外,就连张大千这样的大师也到莫高窟临摹并获益。所以当时敦煌是集中了一批名不见经传但是真正的艺术大师的(也不排斥会有一些大唐的顶级艺术家当年来到敦煌进行创作,他们的目的是积累功德,未必是去挣钱)。你看那103窟的维 摩诘的铁线素描和吴道子的笔法几乎如出一辙,或许那就是吴道子的真迹至少也是他高徒的手笔。你再看那不起眼的芦苇和黄泥巴到了他们手里就成为有血肉的肌体,就连腰带和衣扣也是立体的,并且虽然是佛教严肃的题目但是壁画甚至神像里加入了许多民俗生活的内容,增添了无限的生机!所以劳动人民是真正的艺术家。他们的创造刚出现时可能被贬低,斥为粗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来越受到敬重和推崇。
敦煌文化同时还给了我们如何融合外来文化的启示。洞窟的内容全部是佛教。而佛教当时虽然大为流行,却还不是中国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是儒家)。但是中华并没有拒绝外来文化,而是吸收和融合他们为我所用,创造了另外一路伟大的中华文化。敦煌当年是丝绸之路和中西文化的重地(相当于今日的香港),保存了各种宗教最初的文献和写经。所以也可以讲敦煌是中国文化和宗教交融的一个博物馆。但是现在中国对于外来文化的融合的能力降低了,中国再没有对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再融合和再创造的能力了。面对比自己更先进的西方文化,要不是一味的崇拜(全盘西化),要不就是关闭抵制。中国人的融合力和创造力为什么消失了呢? 以后我去了雅丹城和那唐诗的“诗眼”古玉门关。第三日我至少还有半天的机会可以重访莫高窟。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不是费用,不是体力(但毕竟透支了),最后想来是消化的问题。那前天的17个洞窟的美足够我反刍几年的了。太多的信息、特别是太多的美会适得其反、令人不适。
毕竟,我们是凡人。(作者赵慰平,李昶博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