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食品银行做义工

所谓的“食品银行”(Food Bank)原本就与银行毫无关系,只是个专门为接济当地穷人、发放食品的慈善组织,它起源于美国,后经加拿大传入欧洲。

食品银行的起因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浪费与饥饿是个并存的现象。一方面,由于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如各超市中那些即将过期、但又卖不出去的食品就需要花费不少的资金进行处理和销毁;大量剩余农产品的加工处理同样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欧盟国家历史上就出现过因农产品大量过剩,无法处理,而不得不将成吨的牛奶与黄油倒入大海的情况。与此相对照的是,由于种种社会问题与分配不公,喝不上牛奶、吃不到黄油的穷人也大有人在。在这种情况下,一批热心于慈善事业的志愿者便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所谓的“食品银行”。因为在他们看来,与其将这些剩余食品白白扔掉或是耗费资金处理掉,不如将它们收集起来,免费发放给那些忍饥挨饿的街头穷人。这样既减少了浪费,又帮助了穷人。

“食品银行”的一个原则就是,所有食品均免费收取,不付分毫。同样,食品的发放也本着免费原则,不得额外收费,获取好处。在“银行”工作的人员完全本着自愿原则,不取报酬。免费供货者主要是食品工业部门和各大超市。“食品银行”往往和这些部门签订协议,将那些卖不出去、但还能够食用的食品收集上来,集中分配后再以最快的速度发放出去。此外,政府为平抑物价,也经常拿出部分资金从农民手中买下剩余农产品,如粮食、面粉、牛奶或肉类等,然后再将农产品交给“食品银行”处理。

世界上第一家食品银行–美国亚利桑那州圣玛丽食品银行联盟建于1967年,并很快在全美铺开。2006年阿根廷、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等四国的“食品银行”网络共同组建了全球“食品银行”网络,在18个国家开展工作。截至2011年,欧美国家约有160家“食品银行”。

在具体运作模式上,食品银行除了接受企业和个人的食品和资金捐赠外,还可以成本价对菜农的滞销季节性农产品(蔬菜、水果等)进行收购,对超市剩余的“临界食品”和“过期食品”进行强制统一的收集、分类。对于保质期和保存期几乎相同的鲜活食品,如熟食、乳制品、面包、现制糕点等统一进行销毁处理;对保存期大大超过保质期的密封干货等食品,统一由“食品银行”收集并免费分发给会员。

“Food Bank”在加拿大,是一个专为穷人服务的特殊“银行”,一个遍布加拿大全国各地的福利机构。“银行”的主要职责是从各个渠道搜集食物,存入“食物银行仓库”,然后提供给需要帮助的人。加拿大食物银行协会最高管理机构为董事会,日常工作由执行董事负责,日常业务经费主要依靠企业和个人捐助,政府没有拨款。董事会实行严格规范的财务监督和管理制度,每年有详细的年度财务报告。

加拿大第一家食物银行于1981年在阿尔伯塔省的埃德蒙顿市成立,紧随其后,多伦多和温哥华等大城市也相继成立了当地的食物银行。1987年,代表全加拿大食物银行的加拿大食物银行协会成立。该协会的宗旨是“通过有效的社区组织活动,为需要的人提供食物,最终解决加拿大的饥饿问题”。加拿大食物银行协会通过所属的10个省级食物银行协会会员和700多家遍布全国的地方食物银行联系会员,在为社会大众免费提供食品的同时,也开展了3,000多项为所需人群提供食品援助的相关活动,受助人群的比例约占加拿大需要食品援助人数的85%。加拿大食物银行的日常运作分为三个步骤:收集食物、分拣和清查食品、分发食品。工作人员主要来自于当地热心社区服务工作的义工。

在加拿大,任何需要得到食物银行帮助的人,只要到“银行”办理简单的登记手续,填写个人和家庭住址、收入状况、支出状况等信息后,就建立了自己的专有“账户”,然后就可以免费领取食品。建立“账户”后,再次领取食物时,只需出示个人身份证件即可。每半年或一年,“银行”会要求重新登记。除了领取食物,食物银行还提供热食,如规定每周的某一天为食品发放日,地点则设在教堂、福利机构等场所。每逢复活节、感恩节和圣诞节这些西方的重大节日期间,还会提供特别的节日大餐。

2016年11月15日加拿大食品银行(Food Banks Canada)公布了一份名为Hunger Count的最新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加拿大依靠食品银行救济的人越来越多。截止至2016年3月,加拿大共有超过86万人需要向食品银行领取救济食品才能维持生活,这个数目比2008年同期猛增了28%。据改Hunger Count报告显示,女性、土著民、退休老人、儿童等群体对食品救济的需求量最大。加拿大全国范围内,有49%领取食品救济的是女性,14%是土著民,8%是靠退休金生活的老人。同时,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占总人数的36%。

近年来,包括各类食品在内的物价上涨过快,进一步加剧了加拿大食物银行的“储蓄”不足。加拿大食物银行协会2012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14%的加拿大食物银行出现了无食品供应现象,另有55%的食物银行食品短缺,提出需要增加食物供应量的要求。好在加拿大人有乐善好施的传统,每当“食物银行”发起一场募捐活动,都会掀起一股踊跃的“储蓄”热潮,有些热心的民众甚至端着自家做好的热气腾腾的食物,赶到“银行”的热餐供应点“添菜加饭”,还有些自身手头拮据的民众则主动跑去帮厨,为“食物银行”做义工,为社会献出一份爱心。

多伦多的食物银行成立于1983年,现在平均每月有17.5万人接受食品银行帮助,其中53%的受助者是本地人,47%是来自各国的移民。移民中大部分来自中、南美洲和东欧等地,亚洲人只占5%。在受助者中几乎看不到来自中国移民的身影,中国人觉得领取免费救济食品很没面子,只有乞丐才会去做。而加拿大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困难时接受社会援助可以保证自己和家人最基本的生活,等将来生活改善后,还可以捐助社会、帮助别人。

每逢重大宗教节日,多伦多的各个社区消防站、教堂、写字楼、公寓楼前,都成了人们向贫困者捐助食物的集散地。这些捐助来的食物,通过多伦多食物银行分类筛选后,最后分配到大多伦多地区190个不同援助点。多伦多食物银行每年接受民众的食物捐赠外,还有1.3万个固定资助者,每年定期为食品银行捐助资金。
前不久我报名去居所附近的食品银行作义工,负责人给我几张表格填写,并需要有位担保人。上周二我开始我正式上岗了。经理给我安排的时段是下午三点到五点,我的任务是搬运货物与分装食物和生活用品。

进门左手是操作场所,一长台将空间一分为二,里面是冰箱,洗手地,微波炉,靠墙的上面一排柜装有碗杯等器具,柜上放有面包,大饼等食物。我到的早了一些,一名员工招呼我先坐下喝杯咖啡,一会儿,一位穿红体恤、上印有英文字We are better in Canada的白人女孩过来说由她给给我分配工作,估计她是主管。大厅最左边的门进去是食物间,内有呈工字形的铁架子,陈放着面包罐头蔬菜等。大厅里放有四张方桌,一桌配4椅供来客用歺。大厅左面靠墙处有三台电脑,墙上写有食物勿近。里面还有二间办公室及入地下室贮物间。

我们三人一组先分装洗洁精,我把空矿泉水瓶的一圈商标纸撕掉,另一个年轻女孩在小心把洗手液体倒入瓶中,一位上年纪的老人给灌好的瓶子拧上盖子盖子贴上印有洗洁精字样的不干胶标签。其后主管又分配我与另一位男子分装白砂糖,他戴上手套,用量杯将半磅白糖倒入一食品袋,然后把袋中空气排出,打个结贴上白糖的不干胶标签。他装我整理,二人一组倒也利索。他来自加勒比海地区,在美国住了二十余年,现全家在迁到多伦多。他问我中国好不好?我告诉他中国发展很快。他又说中国人太多了印度也太多……正有一句没一句聊着,主管说送货车到了,叫我们先搬去东西。大家站成一排,从车上到楼梯、地下室排成一列,箱子在大家的手上传递着,有牛奶、面包、土豆等等,大约搬运了半个小时才结束。我出后门一看,在停车场靠近屋子的地方是一辆类似集装箱的运输车,车内有升降机,车上印有电话与“消除饥饿”、“救助你饥饿中的邻居”的字样。我不知道是从总部运来的还是食品公司捐赠的,考虑到有食品和蔬菜及日用品,应该是从总部调拨过来的吧。

搬运结束后,我见一中年妇女将车停在路边,与柜台后的义工说了些什么,马上有人跟她一起出去,搬了一箱土豆一箱洋葱进来,原来这个女士是捐赠蔬菜的。其后,我又加入罐装洗洁精小组,时而拆商标、时而贴不干胶、时而将其放入库房架子最下端,上中两层都是食品。食品库房间内还贴着纸条,列出按家庭成员的多少每次每样可分到每一品种的数量。还写明每个人或家庭每周可使用食品卷的金额。

下午五时我们的工作结束了。六时半到八时半食品银行有男人俱乐部活动,据加勒比海来的义工说主要是男性聚在一起边喝咖啡边聊天,他知道我刚来加拿大三个月,劝我参加这个可以练练口语和听力以及了解加拿大的风土人情。为直接观察加国社会,以及慈善机构的运作我准备每周去做一次义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