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庞大的工厂车间,基兰•库马里(Kiran Kumari)穿着紫色和金色的沙丽、坐在兄弟牌(Brother)缝纫机前,周围坐着数十名制衣工同事。她娴熟地一挥手臂,从身旁的一捆布料中拿起一块布,在上面放上一块白色饰片,在机针下快速操作着。这只是库马里在8小时工作时间里为拉夫•劳伦(Polo Ralph Lauren)上衣缝制的约400个衣领中的一个,完成一个衣领需要几分钟,而库马里每个月的工资约100美元。
她和其他约4800个制衣工分散在德里以南3家Matrix制衣厂里,他们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寄望于推动国家走向繁荣的廉价劳动力大军的一小部分。对于人口迅速增长、而工资水平仍然很低的南亚地区来说,情况尤其是这样。世界银行(World Bank)估计,未来20年期间,仅该地区每个月就将有100万至120万新工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总共增加2.4亿劳动力。
不过,在8,000英里以外的美国亚特兰大市,一家机器人企业正致力于开发可能会让库马里永远失业的机器。由Softwear Automation公司研发的Sewbot机器人技术,旨在让整个制衣过程实现自动化。该技术仍需要多年时间才能达到足以取代人力的低成本和可靠性。例如,库马里每年收入约为1,200美元。该公司不会说Sewbot机器人要花费多少钱,但业内消息人士称价格高达数十万美元。但随着自动化席卷各个成熟行业,专家们警告称,这项技术破坏很大一部分发展中世界的经济模式只是早晚的问题。
考虑到南亚地区的经济计划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承接国际制造业务(中国对这类业务来说已经变得太贵了),该地区面临格外大的风险。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政策制定者讨论着收获“人口结构红利”,因为这些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而平均工资仍然仅为中国水平四分之一左右。不过,经济学家开始提出疑问,随着机器人逐渐能够胜任他们赖以谋生的繁重体力劳动,这些年轻、廉价、潜在不安定的劳动力可以享受到多少红利?东南亚(另一个服装制造业枢纽)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其他地区可能也会感受到这种影响。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是下一场工业革命,”Pahle印度基金会(Pahle India Foundation)创始人、经济学家拉吉夫•库玛(Rajiv Kumar)表示,“它们会比以往的工业革命–蒸汽、电、装配线或计算机–更具颠覆性,因为它们不仅仅会取代常规,还会取代复杂的大脑功能。令人担心的是,我们所谓的人口结构红利会变成人口结构噩梦。”
几年前,学者们注意到亚洲、拉美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部分地区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尽管许多国家一直在强劲增长,但制造业工作岗位的比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没有上升,在一些国家甚至开始下降–这比经济学家预期会发生的时间要早得多。2015年,哈佛大学(Harvard)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提出“过早的去工业化”这个概念。他观察到,相比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早得多的发展阶段转向服务业主导的经济模式。他表示,技术变革在其中扮演了很大角色,并警告称,这一趋势可能给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带来严重后果。“制造业传统上吸收大量非技术劳动力,”他写道,他还警告称,去工业化趋势“对自由民主制度未必是一件好事”。
罗德里克的发现有助于解释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 Development Programme)在金融危机后不久进行的一项研究。那份报告发现,在2003年到2009年期间,南亚的就业增长幅度只是总体经济增长幅度的三分之一。专家们警告称,该地区在经历“无就业增长”。自那以后,技术变革的步伐加快,一些行业甚至失去了就业岗位。过去30年繁荣发展的印度IT服务公司开始让位于自动云计算系统。该行业最大的两家公司印孚瑟斯(Infosys)和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今年都进行了裁员。同时,在钦奈(Chennai)的现代(Hyundai)汽车厂,400台机器人已经在很大一部分生产流程中取代人类。
印度一家大型科技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要求不具名)说,如果老板们不担心大量裁员的后果,裁员力度将会更大。“我们进行了一个审核,结果发现,我们可以用人工智能取代我们一半的员工,”他说。“要不是考虑到这样做的社会冲击波,我们真会这么做。”
服装业是这些经济体的拳头产业。孟加拉国尤为依赖服装业,服装占该国出口的82%,该国2.5%的人口从事服装制造业。为制衣工人争取更好劳动条件的“洁净成衣运动”(Clean Clothes Campaign)组织的数据显示,在孟加拉国、印度和巴基斯坦,总共有大约2,700万人在服装业就职。服装业正在创造就业机会的一个原因是,南亚的工人正在以低于中国同行的工资竞争。根据市场调研机构欧睿(Euromonitor)的数据,去年中国工厂工人的平均时薪达到3.6美元,是10年前的近4倍。现在中国工厂工人的平均薪资约为印度同行的5倍,接近葡萄牙或南非的水平。
另外一个原因是,令人诧异的是,服装业被证明不易受自动化影响。自19世纪自动缝纫机问世以来,制作一件T恤衫的流程几乎没有变化。T恤衫通常是用棉布制作的,这是一种容易卷曲的轻薄材料,使机器人很难精准地拾取和移动。库马里得心应手的快速缝合行为背后,有一系列微小的过程和决策,它们是如此复杂,以至于最有水平的软件工程师也难以复制。“制作一件服装有4个过程,”Matrix Clothing的总经理高塔姆•奈尔(Gautam Nair)说,“拿起布料、对齐、缝纫和放置在一边。在这些过程中,只有缝纫目前实现了自动化,而缝纫机很早之前就出现了。制作流程的其他部分由人工完成依然更快和更廉价。”
这种情况可能即将改变。在亚特兰大的一栋旧厂房,Softwear Automation的一群技术人员在触摸屏上敲入计算机代码,以尝试完善Sewbot机器人。为了解决缝制纤细布料的问题,他们为这款机器人安装了可起到眼睛作用的摄像头,就像工程师们为自动驾驶汽车所做的那样。这些摄像头可以拍摄缝合中的布料,分析图像,据此指引机械臂的移动。这项技术引起了沃尔玛(Walmart)的注意,这家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给了该公司200万美元,作为一个牛仔裤自动化生产项目的一部分。去年9月,Sewbot机器人实现了一项突破,成功地将一个外侧缝线缝到一条牛仔裤上。
明年,该公司计划将Sewbot机器人用于生产T恤衫,目前97%的T恤衫是在美国以外生产的。Softwear Automation首席执行官Palaniswamy Rajan阐释了开发这类技术背后的商业必要性,即使服装公司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可以使用。“如果你是梅西百货(Macy’s),想要10万件这种款式的服装,你必须提前9到12个月从中国订购,”他说,“如果让产地距离消费者更近,你可以下一个1万件的订单,1个月内到货,然后可以看看某些设计是否会比其他设计卖得更好。”
沃尔玛并非唯一一家关注自动化制衣的大型零售商。今年4月,亚马逊(Amazon)申请了一项专利,开发一种“按需缝制”机器,可以在接到订单后自动生产服装。然而,刺激美国企业的不仅是快速的技术变革,还有政治现实。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当选美国总统及其“美国优先”的贸易政策承诺,已促使企业纷纷开始考虑如何将工作岗位迁回美国。“毫无疑问,未来我们的工作将大为不同,”沃尔玛首席执行官董明伦(Doug McMillon)最近对员工表示,“机器人、无人机、算法将完成一些我们过去不得不做的工作。有些人害怕这些变化带来的结果。我认为我们不必害怕……我们成功的秘诀将永远是我们的员工。”
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也意识到了这些趋势。其中一些人认为,只要政府把握好政策,就仍有时间来造就一场南亚的制造业繁荣。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的首席经济顾问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Arvind Subramanian),曾研究“过早的去工业化”这个问题。坐在新德里财政部大楼的一个大办公室,他说:“没错,机器人已经开始剪裁柔软的布料了。但我不知道这是否是我们在未来9年或10年–或者更现实一点说,未来20年–应该担忧的事。”
萨勃拉曼尼亚称,将良好的培训、精心安排的自由贸易协定和劳动力市场改革结合起来,可以在机器人变得足够成熟和廉价、足以取代工人之前创造制造业就业机会。“如果他错了,造成的社会影响将是巨大的,”Pahle印度基金会的库玛警告说,“这可能是一场噩梦,因为所有受过教育、有抱负的年轻人都将因这种自动化而失业。”
其他人认为,这些国家应该采取“止损”行动,转而聚焦于服务业。2015年,摩洛哥智库机构OCP政策中心(Policy Centre)高级研究员尤里•达杜什(Uri Dadush)写道,“制造业作为发展杠杆的重要性正在下滑”。他认为,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国家应该专注于把自己转型成某些行业–比如旅游、交通或金融–的专业中心。
对于库马里来说,服务业就业繁荣将弥补制造业就业流失的前景没有丝毫安慰效果。“如果我不做衣服,我就没别的可做的事了,”她说,“我没有接受过任何其他培训。”
西雅图软件开发者乔纳森•佐诺(Jonathan Zornow)去年鼓捣出了一套方法–他认为这个解决方案扫除了数十年来制约着缝纫自动化的技术障碍。在“无聊至极”的时候,这位28岁的程序员一口气看完了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的纪录片《如何制造》(How It’s Made),其间他惊讶地发现,完成制作一条牛仔裤的38道工序至少需要9个人。佐诺的办法不同于其他人:他想改变面料结构,使面料更好地配合机器人操作,而非提高机器人处理面料的能力。他为自己研究出的新工艺申请了专利:把布料浸泡于热塑塑料熔液–让棉花等纤细材料像木板一样硬。之后机器人对这种硬面料进行缝纫、缝线和定形。一旦经过热水洗涤,面料便会恢复弹性,成为一条牛仔裤。佐诺称,他用这种方法做出了第一件完全由机器人制作的衣服:一件T恤。
佐诺表示,他正在和中国、印度和斯里兰卡的“一些非常大的零售商”和制造商洽谈,推销这项被称为Sewbo的技术。上月,阿迪达斯(Adidas)和美国服装设计公司伊林费雪(Eileen Fisher)的高管们在曼哈顿观看了Sewbo演示。但甚至连佐诺这种狂热者也承认,至少眼下廉价劳动力比机器(比如他的机器人)更有竞争优势。他称,“如果你在孟加拉国,当你有一屋子的人愿意为了每天1美元的工资为你干活,你不会购买超级先进的缝纫机。”相反,他把缝纫机器人视为一次机会,让制造业更贴近购物者,缩短漫长而迟钝的供应链–每件T恤平均要运输约2万英里才能抵达顾客手中。(转载自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