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ATM改变的世界

如今,创新可谓风头正劲,特别是在金融业–从区块链到众筹,破坏性创新比比皆是。但该行业最具突破性的创新可能还要算早先的一项发明。50年前的本周,当代最伟大的金融发明之一问世,此后一直默默地改变着我们与金钱的关系。当然,我说的是毫不起眼的自动提款机(ATM)。

2009年,批评银行业把金融带到灾难边缘的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曾讽刺说:“ATM是过去20年银行业唯一有用的创新”。抛开这位美联储(Fed)前主席的表扬不谈,ATM确实无处不在,但它的价值被低估了。与发育迟缓的孩子一样,它静静地伫立在我们的商业街上,受尽误解,似乎除了吐钞票之外毫无用处。然而,ATM绝非蠢笨:它有逾1.1万个工作部件,与“智能”软件系统相连,堪称来自英国的最复杂发明之一。

1967年ATM问世时,消费者感受到的不只是接触到了一种新技术,还有一种全新的与机器联系在一起的方式。最初,人们对于不得不按键并记住个人认证号码感到疑虑,但ATM简洁的外观和直观的用户界面最终赢得了人心。ATM为当前这种“全天候在线”的文化开辟了道路。

它还预示着一个新世界的到来:现金和技术可以结合在一起。它改变了我们支付几乎所有商品的方式,甚至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重塑了我们与现金、信用和风险的关系。它终结了顺从时代,让我们随时能拿到自己的钱,而无须等一些面无表情的银行经理认为方便的时候。在战后世界,这一成就不容小觑。但ATM还有其他哪些贡献值得我们更深层次的赞赏呢?首先,我们应考虑一下它无处不在的身影。我们不把ATM当回事,正是因为它们在任何地方的运转方式都几乎是一样的,即便是在这个星球上最偏远、最不宜居的地方。喜马拉雅山上,战舰的甲板下,甚至教堂风琴里,我们都可以找到ATM机。重金属乐队艾利斯•库柏(Alice Cooper)的汽车后座上有一台ATM,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也有一台。教皇在梵蒂冈有一台,说明文字是拉丁语。全球安装的ATM机总数已超过300万台。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其相当笨拙和实用的外观之下隐藏着一项开拓性技术。几年前,我们笔记本和智能手机中的微型摄像机、加速器和生物识别扫描器就曾在ATM机上测试过。这些设备,连同很多其他扫描和安全装置,保证了我们资金的安全。试图通过破坏机器从现代ATM机中盗取现金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在窃贼得手前,钞票就已在存放的塑料箱中与胶水或酸融为一体。

此外,ATM已开始在救灾和人道主义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最近的巴基斯坦抗洪救灾行动中,直升机把ATM放在吊挂中,帮助将亟需的现金分配给幸存者。在肯尼亚、黎巴嫩、约旦和索马里的难民营里,也配置了可移动、以太阳能为动力、与卫星相连的具备虹膜识别功能的ATM。在土耳其,可以通过ATM用预付借记卡向流亡在外的叙利亚教师支付薪资。50年前开启了现金革命的ATM仍活跃在各处。

然而,在这个触屏智能手机时代,作为开创性和银行转型标志的ATM是否像一个手动的打字机?证据显示并非如此。随着银行网点不断关闭,而全球一些地区每3分钟就会新安装一台ATM,下一代ATM与我们生活的联系可能较以往的版本更加紧密,使用人群也更加普遍。(转载自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