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民间艺术奇葩(3)

三、西关老龙

“筒子龙”流传在三原县城西关和鲁桥镇等大小灌区。因以西关东村、西关西村等村为代表,故名“西关老龙”。

西关老龙具有浓郁的秦风秦韵地方特色,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先由四人各举一盏角灯上场,立于场地四角,此为订场。另有两人举着龙门置于场中。然后四人各擎两盏鱼籽灯,从龙门鱼贯而出,摆出“天下太平”四个大字,表达群众对太平盛世的无限期望和渴求。鱼籽灯上绘云纹,又称“云朵灯”。四盏鱼籽灯在场中上下飘翻舞动,忽聚忽散,如同鱼籽入水,任意往来,悠然自得。一个放烟火者,站在场中,左手执已燃成暗火的黄表纸。待鱼籽灯的表演即将结束之时,将黄表纸吹着成明火,右手向火焰上抛出一把松香粉末,当即形成一股浓烈的烟火。鱼籽灯迅即散向四角,从龙门下钻出四尾大鱼,表示鱼籽已成鱼。鱼灯时而腾浪飞跃,时而穿梭追逐,似在大海中破浪遨游,最后聚会场中。放烟火者在中间再放一把烟火,鱼灯即散向四角。随即一尾龙头鱼尾的鳌游出龙门,意为鱼变成鳌,只见鳌破浪腾跃,嬉戏畅游,穿梭追逐。倾刻,鳌游回龙门,放烟火者在龙门口又放一把烟火,此时,鳌已变成一条巨龙,在龙门内外探头三次,称“龙门三显”。龙跃出龙门后,一位身着武士服、头扎英雄巾青年连翻筋头,手执上镶龙珠六尺长的引龙杖,引导巨龙起舞,动作和造型有“拜四方”、“四门花”、“朝天一炷香”、“单钻”、“双钻”、“龙盘门”、“金龙缠玉柱”、“珍珠倒卷帘”等程式。在做“朝天一炷香”时,再放烟火,一股几丈高的冲天火光,映出了整条巨龙的形象,也映红了半个天空。鱼籽灯、鱼灯、鳌灯群星拱月似地围着巨龙旋转起舞,巨龙龙头高昂,盘成一团,龙尾高高翘起,似欲奋力腾空。

西关老龙以一面鼓、十余副铙锣为伴奏,演奏时根据龙舞程式和动作的变化,铙锣随鼓点的轻重缓急,变换力度与速度,与舞者默契配合,浑然一体,使整个龙舞显得声威相济,气势恢弘。

龙舞历史源远流长,早在黄帝时期,有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里面就出现过人扮演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雄浑场面。东汉张衡的《西京赋》就有龙舞记载,对“鱼龙曼街”之戏中的“海鳞变成龙”,有着精彩的描绘。

西关老龙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渊源。传说唐贞观年间,李世民微服私访到三原,只见烈日炎炎,清河断流,百姓双眉紧锁,嘴唇干裂,望天长叹,心中十分忧虑。走进龙桥镇清河岸边一画铺,中堂挂有一幅龙图,那龙腾云驾雾,活灵活现,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眼仁。李世民问画匠:“此龙为何不画眼仁?”画匠道:“凡人点睛的话,此龙恐怕只能一辈子在纸上了,如天子提笔点睛,就能化为真龙。”李世民暗喜:“愿翔龙得睛复生,布云施雨,安抚天下黎民百姓,固我社稷江山。”便提笔饱蘸浓墨为画龙点上了眼仁。瞬间,那龙金光四射,张牙舞爪,破画腾空而去,霎时,浓云翻滚,雷鸣电闪,甘霖普降。此后,三原百姓为了得到龙的庇佑,年年风调雨顺,每年正月都要举办老龙古会,舞龙之前,必然邀请权威人士或德高望重老者为龙点睛。

西关老龙的表演,故事精彩,寓意深刻,舞姿高雅,技巧讲究,气氛热烈,场面壮观,风格粗犷,特色鲜明,既承继了秦汉遗风,又形成了民间乡土艺术特色,充分展现了秦人质朴、憨实、粗犷、豪迈的性格特点,更富有神奇色彩和艺术魅力,非常耐人寻味,鼓舞人心,催人奋进。随着时代的变迁,西关老龙已由最初的祭祀活动,演变到今天的欢庆娱乐活动,并且成为三原春节、元宵佳节社火活动之首。

西关老龙是三原民间艺术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民间龙文化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关老龙每年得到县上专项支持保护资金10万元;先后参加了黄帝陵祭祖,陕西省迎亚运会等活动的表演,在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节暨世界旅游日上获得了特等奖。由三原老艺人制作的巨龙道具,被国家文化部艺术档案库收藏,三原老龙也被专家誉为“活的出土文物”和“活的化石”。(文/吴树民,2016年12月31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