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安北去,无论是拜谒人文初祖黄帝陵,还是游览圣地延安宝塔山,三原县都是必经之地。如果你是美食的粉丝,又不想留下终生遗憾,就必须进入三原县,到县政府十字东南角老黄家,品赏一下三原小吃。
三原自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置县,至今已有1560年历史。因境内有孟侯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素有“文化巨邑”“关中壮县”之称。境内旅游景点和美食众多,“弱水有三千,只需取一瓢饮。”门楣上横额为“中华名小吃”的老黄家当为首选,门前两边楹联为著名书法家、陕西省原书法家协会主席雷珍民手书:“盛世珍馐名集肆厦”“美食奇味香溢中华”;笔墨酣畅,意蕴新颖。这里有获得首届中国金牌旅游小吃200种之一的泡泡油糕和闻名遐迩的金线油塔,贵妃饺、粉蒸肉、黄焖鸡、蒸杂碗……多不胜数。如吃面食,自然非疙瘩面莫属。
三原疙瘩面,又称“猴儿上竿”,面并非一大疙瘩,而是因为煮熟的面条经凉开水后簇拥成团,远观美如花蕾含苞待放,近看形似锦龙团聚盘绕,而陕西方言中一般形容缠绕在一起的一团东西为“疙瘩”,于是便由此得名,是三原县的著名风味食品之一。
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75-1993年),三原县城内有一叫“悦来馆”的小吃店,以经营面食为主,生意不温不火。当时店内有一个名叫李善思、绰号“帽盖李”的小伙计,精明能干,颇有心计,善于创新。他凭借三原盛产小麦的原料优势,适应当地商贾饮食讲究及其生活习性,大胆摸索,经反复试验,终于创制成功了一种面条,在饮食行业引起轰动,小店生意由平转盛,一时宾客盈门。“帽盖李”也成为这家小店的店主,从此财源滚滚。
三原疙瘩面,从和面到烹制对操作技能都有严格的要求,面团要和硬,面片要擀薄,用大铡刀切成细而长的面条,面质柔软筋丝,刀工细腻匀长,细如龙须。面条下锅后煮沸即可捞出,放入凉开水锅中,把面条团成疙瘩入碗,柔软筋韧细匀。汤汁用山西老陈醋和猪骨头熬制,清香爽口、油而不腻,臊子拿五花鲜肉剁碎,加大料、茴香、生姜等十余种调料烹制而成,鲜美而醇香。
三原疙瘩面,用筷子挑起,既可看到面丝修长,根根到头,棱棱相见,肉粒均匀地紧贴于面上,如同猴子上杆,而碗内不剩断条和肉末。故又称“猴儿上竿”。疙瘩面形色诱人,味香馋人,品赏美人。每当暑热天气,来一份香气四溢的疙瘩面,准会使你食欲大增,垂涎欲滴。实为清香爽口、生津止渴、提神开胃的上乘佳品。由于形、色、味俱佳,十分考究,与其他面条不同,流传不衰,常被三原人用来招待贵宾。当年,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的爱国诗人、一代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每次回到故乡,都以吃碗疙瘩面为快事,在民间一直传为趣谈。
三原疙瘩面的食用方法也很讲究,既可干吃,又可汤吃。一次端上四碗一碟:一碗酸汤、一碗肉臊子(可以要素臊子),一碗盘成疙瘩状的三坨面和一只空碗。一碟辣椒面儿,服务员手提滚沸的油壶,将油注入碟儿,随着一阵滋啦声响,辣椒香味儿扑鼻。此辣椒称“睁眼辣椒”。疙瘩面有三种吃法,故得名“一面三吃”:一是用筷子夹出一疙瘩面放入空碗,抖开,加上肉臊子或素臊子吃,此谓“干拌”。二是用筷子夹出一疙瘩面放入滚烫的酸汤之中,抖开,涮热,再捞出,放入空碗,加上臊子拌着吃,此谓“过桥”。三是将最后一疙瘩面放入酸汤中吃,此谓“汤面”。食用前,先舀几小勺酸汤,谓之“渴汤”尝鲜。辣子,可根据个人喜好加多加少。
三原疙瘩面因为其成团,食用时,必先将其挑起抖开,而这个动作又需多次,所以,旧时,堂倌在客人用面时,就要高唱:“一挑友谊长久,二挑好运彩头,三挑金银财宝”。那时,能品赏疙瘩面的,自然只有少数商贾巨富、达官贵人、土豪绅士。而今,疙瘩面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口,每逢节假日,不在门前排上几个小时的队,就难吃上这种美味。随着时代的变迁,服务员在教客人如何用面时,会说:“一抖精神抖擞,二抖友谊长久,三抖样样都有。”让食客享受、体会着那种舌尖与心理上的双重美味。
创建于1976年的老黄家,坚持务实精神,精心研练,博采众长,汇聚了三原地方小吃之精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主题,突出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从原来家庭作坊式的小饭馆发展成如今的“老黄家”餐饮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在三原饮食行业中独树一帜。老黄家的疙瘩面等三原小吃,先后荣获“陕西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的荣誉称号。三原籍著名电影导演吴天明多次回三原,都是在老黄家品尝疙瘩面、泡儿油糕、千层油饼、贵妃饺子、金钱饼、笼笼肉等三原名特小吃;京城的几位陕西籍师友王巨才、阎纲、周明和省市的文友来三原参加文化活动,也同样在老黄家品尝三原名特小吃。天南海北来三原的客人渐渐似乎达成一种共识:来三原不吃老黄家名优小吃,就如同没有来过三原!
如果你有时间做个“陕西深度游”,可千万别忘了去趟三原,品尝一下这最正宗的三原小吃–疙瘩面,还可尽情游览三原城隍庙、李靖故居、周家大院、木塔寺、于右任纪念馆等绝佳景点。(文/吴树民,2016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