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腔京味在消失

在没听过的人的耳朵里,北京方言听起来像是说话的人嘴里含满了弹球儿,引来许多滑稽模仿和爆红视频。一些传统表演艺术从北京话丰富多彩的词汇和独特的发音中获得灵感,比如双人喜剧对话“相声”,以及用竹板打着拍子讲故事的“快板儿”。

但是,北京方言正在消失。学校、办公室使用标准语言、旧城改造和外来人口都是其背后原因。2013年,中国首都的官员和学者开始了一个项目,在这种方言完全消失之前,把仍会说北京话的人的发音录制下来。今年年底,他们将以在线博物馆和互动数据库的形式,把收集到的材料公布于众。

“如今在北京的大街上,你几乎一点儿也听不到老北京话了,”68岁的高国森说,他的北京话被市政府认为很“地道”。“就连和家人或小时候的哥们儿在一起时,我也不说北京话了。”

北京方言最显着的特征是在音节结尾处添加“儿化音”。这个特点,加上频繁地将辅音“吞掉”的习惯让北京方言具有一种简练、诙谐的感觉。比如,普通话的“不知道”在北京方言中成了“背儿到”。“老师”有时听起来像“老二儿”。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国民政府开始在全国定义和推广一种标准汉语,即普通话,普通话的许多发音来自北京方言,但并不是全部。共产党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推出了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官方体系,进一步强化了汉字的标准发音。这些措施增进了来自不同地区的中国人之间的沟通,但也削弱了方言的作用。北京联合大学201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1980年以后出生的北京本地居民中,有49%的人宁愿说普通话而不说北京方言,而85%的外来人口希望他们的孩子学习普通话。

北京的旧城改造也起了稀释方言的作用。直到20世纪中期,北京绝大多数人口仍生活在拥挤的胡同里,胡同在故宫周围的居民区里纵横交错。如今,据估计原有的3,700条胡同中,只有一小部分仍然存在,胡同中原来的居民通常已搬到城市郊区的公寓楼里,同时北京也吸引中国其他地区外来人口。根据中国上次的全国人口普查,在2000年至2010年间,平均每年有45万人迁入北京,这意味着三分之一的北京居民不在本地出生。

高国森仍记得以前与现在大不一样。他虽然身材不高,但声音洪亮。“参加这个项目之前,压根儿就不知道我说的是方言,因为我周围的人都这么说,”高国森在他的新公寓里说,新公寓离他曾经居住过60多年的胡同不远。

据联合国的一份材料,有近百种中国方言处于濒危状态,其中许多是中国56个得到官方承认的少数民族的语言。上海、江苏及其他五个省份也在努力建立数据库,作为教育部的一个研究全国方言和各地文化传统项目的部分内容。

然而,由于北京话在文化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这一方言可能在未来消失尤其令人震惊。“作为中国古代的和现代的首都,北京及其语言文化代表着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负责录制方言发音的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授张世方说。“对北京本地人来说,北京方言是其身份的重要标志。”

北京方言见证了北京受侵略和被外族统治的动荡历史。蒙古帝国曾在13和14世纪统治中国。来自东北亚的满族曾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统治中国。所以,北京方言中包含了来自蒙语和满语的词汇。元朝和清朝之间的明朝,在头几十年里曾把南京作为首都,后迁都北京,因此将一些南方语言元素引入了北京话。北京方言在北京城里也有差异。在故宫以北,历史上较为富裕的居民区里,北京话的发音比在故宫以南较贫穷的居民区的发言更优雅,城南曾是工匠和卖艺者居住在地方。

上海已有一些学校开设了“上海话”课程,不用普通话教学。北京市政府也在探讨编制北京方言授课教材的想法。但是,这些建议受到一些人的批评,他们担心这类课程会削弱普通话教育的有效性。“作为北京当地人,我个人希望北京话能够继续存在下去,”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三年级教师王洪(音)说。“但如果你不是本地人,就没有理由在学习普通话之外,还要学一种方言。你会把二者搞混。”

从事录制北京方言的研究人员急于强调其工作保存传统的性质。“我们不是在提倡学校用方言进行教学,因为中国仍然是一个说普通话的社会,”贺宏志说,他是即将公开的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北京库的负责人,这个在线方言博物馆还将展示张世方收藏的一些录音。

对高国森来说,他年轻时候说的方言要消失并不是件可悲的事情,虽然他很高兴有更多的人对方言感兴趣。“社会的发展需要一种统一的语言和文化,”他说。“如果我们老要恢复旧的东西,就没有前进的道路了。但我喜欢听北京话,”他说。“那是天生的。我说北京话时,是发自内心的。”(转载自纽约时报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