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说英语,如果不是从小在加拿大长大,或多或少总会带点口音。这种口音被加以夸张,在很长时间里成了北美影视中的华人和其他亚裔角色的标配。加拿大《麦克林周刊》的华裔数码编辑和文化艺术专栏作者艾德里安.李(Ardian Lee)说,他过去很反感这种做法,但是CBC本月开始播出的系列情景喜剧《金的便利店》,让他意识到情况发生了一些改变。
美国青春喜剧片《十六支蜡烛》里有一个名叫Long Doc Dong的亚裔交换学生。扮演这个角色的演员格迪.渡边是出生在美国的日裔,本来没有口音,但导演为了让这个人物更加有喜剧效果,特意为他设计了一口夸张的亚洲口音:
导演成功了,这个人物形象确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艾德里安.李认为,这种口音是亚洲人在影视作品中被设定的形象的一部分。构成这个形象的因素包括:他们在和人交往的时候很笨拙,总是作为某人的死党出现,做事稀里糊涂,对异性毫无吸引力,但有可能是功夫高手。他说,对他这样出生在加拿大的移民后代来说,这种形象令人不舒服。对新移民来说也是一个心理负担。所以在很长时间里,他听到电影电视里有人拿亚裔口音做文章总是很生气。
《十六支蜡烛》是1984年的电影。更早一些的电影和情景喜剧,几乎所有的亚洲人都是丑角形象。CBC主持人Jim Brown记得,60年代曾有一个美国演员扮演刚从树林中走出来的日本兵,戴着厚厚的眼镜,懵懂无知,还特意装了 一口假龅牙。艾德里安说,黑人过去和黄种人一样,在电影电视中总是形象丑陋或搞笑。但奇怪的是,在这种黑人形象消失后,滑稽可笑的黄种人却仍然存在下来,大家似乎觉得这是正常的。他记得,直到2007年的《我盛大的同志婚礼》,还有这种口音浓重,形象可笑的亚裔角色出现。
在加拿大出生长大的艾德里安,尽管来自华人移民家庭,但是他的英语远比广东话流利,只闻其声不见其面的话,其实听不出他的祖籍。但是他说,听到电影电视里那种亚裔口音的英语仍然让他本能地感到紧张。这是因为,那曾是他少年时代极力摆脱的形象。他的父母在上大学的时候来到加拿大。他们说英语是有口音的。他回忆说,他小时候在许多年里希望逃离父母的文化的影响,做一个真正的加拿大人。成年后这种心态没有了,但是却仍然无法喜欢影视作品里的亚裔口音。因为当你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的时候,那些角色却在不断地告诉你,这没有什么可自豪的。
本月刚刚开播的CBC情景喜剧《金的便利店》的故事围绕一家开便利店的韩国移民展开。艾德里安说,当他刚开始听到这个家庭的一家之主的韩国口音英语时,忍不住又有点“炸毛”。但是他很快发现,这一次是不一样的。他发现,口音是这个角色的组成部分,不是用来制造笑料的。故事中的这个人物从韩国移民到加拿大,有口音是自然的。导演运用它的方式“完全合理并令人赞赏”,使他意识到,口音也可以是一种特色和魅力。
扮演这个角色的是加拿大韩裔演员李善亨。他出生3个月后就随父母来到加拿大。和艾德里安一样,说英语也是没有口音的。但是为了塑造这个角色,他特意去学了一口“韩式英语”。(文/吴薇,来源:R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