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华人家族守住百年老店

当华埠狭窄的街道周末挤满了人时,总有几个游客最终会走进“永安和”,来浏览瓷器古玩和玉器。但他们极少在店里长时间停留,他们会很快离开,加入到街上一家新开的时尚冰淇淋店外排出的几十人的长队中。

然而,就在他们忙着用Instagram把冰淇淋的照片发到网上时,他们却忽略了历史。“永安和”位于莫特街26号,其红色油漆的店面不怎么起眼,但据说它是华埠最古老的持续经营的商店。它于1890年代在莫特街开张,当时是一家杂货店。“永安和”古老的锡雨篷上,仍然打着“Oriental Gifts”(东亚礼品)的广告。

一个多世纪前创办了“永安和”的那个家庭仍在经营该店的业务,家庭成员们轮流到店里来帮忙,尽管店铺外观的样子并不像是一处重大遗产。店铺的货架上有尘土,生意也颇为冷清,即使在周日下午,这一带往往人流如织的时候,店里的客流量也很少。

但“永安和”平静的气氛却在今年夏天成为一件极富戏剧性事情的背景。经过一番左思右想后,这家人决定卖掉“永安和”及其所在的6层建筑(他们也是该建筑的拥有者),与这个正在成为负担的商店一刀两断。这会让他们变得非常富有:据一个在莫特街从事房产交易的经纪人说,他们的这栋楼价值可能高达1,000万美元。但他们最终放弃了卖楼的打算,在差点把传了五代人的房产转手之际,把它留了下来。在这座高楼林立、租金上涨的城市里,五代人持续拥有的物业正在变得日益稀少。

“为了传承,他们放弃了一大笔现金,”商业地产公司高纬物业(Cushman & Wakefield)的经纪人威尔·苏亚雷斯(Will Suarez)说。救下“永安和”的是26岁林美虹(Mei Lum),她在家族的5个孙子辈孩子中,年龄排倒数第二。今年5月,她放弃了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研究生院的录取,打断了家人卖掉“永安和”的计划,提出要接手这个店铺。现在,她正在改造店铺,把它变为一个以华埠历史为背景的社区空间。古董生意将称为次要的事情;她的设想是用店铺的空间作为论坛的场所,讨论诸如社区政治等问题,还可为当地艺术家举办作品展,以及开一家咖啡店。林美虹最近在店里举办了一个关于这个社区被改造为高阶层生活区的活动,她打算举办的讨论将有华埠有影响力的女企业家参与。林美虹把自己的设想称为“永安和计划”。

父亲从纽约给她打电话时,林美虹正在中国旅行,父亲在电话中告诉她,她92岁的外祖父雷柏锐(Shuck Seid)和86岁的外祖母雷南希(Nancy Seid)要把店铺卖掉。雷南希从自己父亲家里继承了“永安和”,经营该店已经好几十年了。雷柏锐在位于华埠的纽约警察局第五分局当了多年的职员。雷太太说自己已经精疲力竭了,想和年迈的丈夫过些悠闲日子,雷先生现在已不太说话,而且行动需要轮椅。

最近一个下午,家人在“永安和”围在雷太太的身边,她说,“年龄大了,各种小事都变成了问题。不想再对付这些事情了。所以我跟他们说:卖掉这该死的东西。”林美虹61岁的父亲加里·林(Gary Lum)坐在店铺里挂的一个积尘的工业吊扇下面。他说,“一方面,你要考虑走进夕阳的问题。但你也不得不考虑,卖掉一家历史如此悠久的店铺意味着什么。”

林美虹在很小的时候就对华人历史感兴趣,这让她与其他孙辈人不同。她在华埠里长大,喜欢与传统观念较强的外公度过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外公教她说广东话,还给她讲孔子的教诲。朋友们对她放弃到名牌大学读书的机会很不解,她说,不过,这给她带来的苦恼很快就过去了。

“已经动起来了。店铺已在市场上挂牌销售。我必须迅速采取行动,“林美虹说。“人们认为你应该拿到各种闪亮的证书,然后去找更好的工作,不是吗?但我不得不考虑我能有什么影响。如果我不能影响自己社区的话,我怎样能影响世界呢?研究生院永远会在那里。但这个店不会。”

惠灵顿·陈(Wellington Chen)是华埠商业改善区的主任,他琢磨着“永安和”的新篇章说,林美虹向一种令人不安的社区前景作出了挑战。“这些孩子拿到了学位,找到了好工作,买了汽车,就不再回来了,”他说。“这就是华埠目前面临的年轻人问题。她能让这个店与时俱进吗?我们还得看看。但我对她回来鼓掌欢迎,因为没有人回来。”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林美虹为“永安和”设想的新愿景,与这家老店100多年前的最初情形很相似,当时华埠只包括佩尔街、多尔斯街、拜亚街和莫特街,居住在这里的人感到是住在离家乡非常遥远的地方。

早期的华埠像个村子,“永安和”这样的杂货店是关键的聚集点。它们不仅出售家乡风味的鱼干、草药和豆腐,而且也起着社交俱乐部的作用,代表着中国的县城和乡村,还提供收发邮件和汇款的服务。

林美虹的曾曾祖父沃尔特·王(Walter Eng)在禾莫特街13号开办了“永安和”,就在目前店面的街对面(店铺在1925年搬到了现在的位置)。家人说,原来的地方光线暗淡,里面挤满了戴着毡帽的男人,他们抽“好彩”(Lucky Strikes)烟,喝马丁森(Martinson)咖啡,用打麻将来打发时间。天花板上经常悬挂着一头烤猪,店里还有一位常驻草药师。

雷太太1964年继承了店铺后,把杂货店改成了古董和瓷器店(“我才不会去切肉呢,”她愤愤不平地说)。尼克松总统1972年访问中国、美国与中国恢复了贸易关系之后,她和丈夫每年都要去中国采购商品。他们把采购来的大批盘子和茶壶,从香港用木条钉成的箱子装运回来;店铺的地下室还堆着200个这样的包装箱,上面积满了灰尘。林美虹想通过一个艺术赛,让本地艺术家们给包装箱派上新用途(提交的作品中有一个超长滑板,还有一个花园长椅)。

华埠很多老店铺都未能挺过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后的经济衰退。那天也给“永安和”本身带来一个重大打击:雷家唯一的儿子、店铺的当然继承人斯图尔特(Stuart)死于世贸中心的南楼。“这件事让他们老了好几岁,”林美虹的父亲加里·林说。“他们那时曾打算退休不干了,但又不得不振作精神,从头再来。”

如今,华埠的年轻人对留在这个社区的兴趣不大。“对新一代人来说,这里的土壤不坚固,”林先生说。“老一辈在这个社区的土壤里扎下了根。他们住在这里,在这里娱乐、工作,庆祝人生大事。”他称赞了女儿的社区情结。“对她来说,黄金首饰什么的从来都没有多大意思,”他说。“她也不想要美洲虎(Jaguars)、泰格豪雅(Tag Heuer),或是汉普顿的房子。我没有把她培养成那种人。”

最近一个周六的上午,在“永安和”店里,雷氏夫妇看来对摆脱了这个负担颇为满意。他们刚在隔壁的“升辉城”(Ping’s)站着吃了早茶,他们经常在那里吃早点。他们的朋友大卫·黄(David Eng)站在雷先生身边,雷先生安静地坐在轮椅上,头上戴着一顶毡帽。黄先生说,“我小时候,父亲总跟我说:他是个好人。很多人在父亲眼里得不到这种评价。”

雷氏夫妇很快就离开了,回到附近查塔姆大厦他们的公寓里,一直在给林美虹出主意的黄先生也回到了自己的店铺“宏安”(Fong Inn Too),这家店自1931年起就在华埠做豆腐。“没想到大卫这么早就来盘问我,”林美虹对父亲说。“他问了一大堆问题。你不觉得自己太年轻吗?你准备好了吗?你需要介绍你认识这个人吗?“

“他刚喝了太多的咖啡,”她父亲说。父女俩继续聊着天。林美虹的母亲洛林(Lorraine)在店里忙碌着。一个表亲在后面的厨房里做饭,厨房地板上有一扇暗门,通向曾经用来烤全猪的炉室。冰淇淋店外排队的人更多了,游客在莫特街走过,“永安和”在继续见证着这一切。(转载自BBC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