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一部占卜之书,也是一部哲学着作。道教文化与《易经》有密切的关系。易学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青城山更与“蜀易”有不解之缘。西汉初期,严君平是蜀易学的代表人物,所着之《老子指挥》被称为道书之宗,直接影响到张陵入蜀创立天师道。他把《老子》一书从言“天道”与“人道”的哲学变为神学,成为道教的理论基础。“青城易学”更是独俱一格。
“养生文化”是传统的中华文化。道教继承此传统,成为热爱生命,追求长生的宗教。“养生学”在青城山也得到了发扬光大。它首重调养心神,强调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修练,提倡精神文明和道德自律。隋、唐时期,青城山道教已将药功与养生结合,并特别注重饮食卫生。继有“青城药膳”与乳酒、贡茶、泡菜等“青城保健食品”问世。道教不但是生理上的治疗,更重视心理上的引导,创“预防医学”之先锋。《千金要方》里说“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道家以“名利不减”、“喜怒不除”、“声色不去”、“滋味不绝”、“神虑精散”为“养生五难”。青城山“道”与“医”结合的养生文化一直流传到现代。
“丹道”是青城山道教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在张陵创天师道之前,青城山已有炼丹术士传习岷山丹法。炼丹需要汞、硫、金、银、铅等矿物,由于这些原料四川省特别丰富,所以丹道也较他地更为盛行。青城山亦就成为丹道特盛的名山之一。道家追求长生不死,企图以炼丹实现此愿望。虽是事与愿违,炼丹却成为中国古代化学的先导,也产生了日后火药的发明。丹道也是中古代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城山丹道的历史悠久,历朝历代出了不少丹道大师,亦推出许多丹道的著作。炼丹术在某重程度上,仍俱有古为今用的价值。
青城武术源于青城山。武功与道家的动功密切相关,所谓“外活四肢,内活经络,修命强身”。道家重养生,以修身养性,炼丹延年为主。整套武功的根基乃建立在道家的内丹术。据传,张天师自得到太上老君传授的雌雄剑后,历代的青城道士均擅剑术,以内气为主,气贯剑身。“青城剑术”是中国的四大剑派之一。汉、唐以来,青城山产生了不少武术大师与武林高手,在中国的四大武学门派中,“青城武术”不仅是出世最早,而且是集武、易、医、丹、气於一身,形成独特的武学神功。岂不闻“南武当,北少林,峨眉宏佛法,探本到青城”。
气功学是研究人体身心锻练的方法和理论之学,是行气、调息、和神等内练法的总称,以“气”为其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强调精、气、神的保养与锻练。其渊源甚古,不过近代则往往将“气功”包含于道教的“内丹术”中。它是以身体为炉,精气为药,元神为火,经过一定程序的锻练後,使精、气在体内凝聚不散。这种融合物就叫做“内丹”。“内丹”是道教炼养功夫的核心:怯病强身、延年益寿、练功善生。“青城气功”就是道家内丹炼养术的俗称。两千多年来,青城气功仍然不断地在继续发展。
道教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奠基石,它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承袭自古代巫教的祭祀音乐。使用的乐器有钟、磬、鼓、笛之类。到魏晋南北朝时,因道教受到王室的垂青,使道教音乐有了发展的机会。到了唐代,由于王室的提倡,尤其在唐玄宗时期,道教音乐更得到空前的发展。青城山的道教音乐在历史上相当有名,对四川的戏剧、曲艺皆有很大的影响。千百年来,青城山的“洞经音乐”也一直在民间流行。近年来逐渐闻名的纳西古乐,亦被确认其根源于青城山。
道教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份。它不但有其独立的地位也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得道成仙”是道家追求的终极目的,神仙虽非道教发明,但与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的目标不谋而合。《列仙传》、《神仙传》、《集仙传》等经籍均为中国文学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学作品。它们不仅成为小说创作的素材,并开拓了诗歌的一种新领域,“游仙诗”。除道士之外,历代的文人雅士达官贵人,亦常借游仙诗抒发自己的感情。曹操、曹植、李白、陆游等名人,都曾写过游仙诗。宋代以后,许多词牌都与游仙诗一脉相承,如《瑶池宴》、《望仙门》、《天仙子》等。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神魔、传奇、剑侠等小说亦皆深受道教的影响。像《封神榜》、《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古典名著,无不满有道教的哲学观与美学观。
小美女卖给我的雪莲,价格有点高哦!
据说是今年8月10日发生的塌方,危险可见一斑
遥望老君阁
看看这个近90°的梯级,更为恐怖的是每个梯级放不上我的脚,只得侧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