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在分享经济时代的意义

我正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度假,在享用啤酒和炸肉排的间隙,我思考起信任的本质。一家相当老式的旅馆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预定,只让我们签了个名,就允许我们欠下快1000欧元的房费,看来预授权信用卡在巴伐利亚州毫无用武之地。我们的房间钥匙与其他所有客人的钥匙都放在一个柜子里,柜子没上锁,置于一条僻静的走廊里。我不禁好奇:大家还需要钥匙干嘛?尽管如此,我们的随身物品没有被盗,我们离开时也付清了房款。这份信任没有被辜负。

鉴于德国是全球最成功的经济体之一,而巴伐利亚州又是德国经济最成功的行政区之一,我脑子里确实冒出了这样一个想法:信任或许是经济成功的秘诀之一。世界银行(World Bank)经济学家史蒂夫•克纳克(Steve Knack)长期思考信任这件事,他曾告诉我如果以足够广的角度看待信任,“信任基本能解释美国与索马里人均收入的全部差距。”换句话说,没有信任–以及它的关键补充,守信–经济就不可能发展。

在一个低信任度的社会里,简单的活动都会变得很费力。你怎么能确定去街角商店的途中不会被抢劫?雇保镖吗?(这个保镖可信吗?)这就像把兑了水的牛奶放在上锁的冰箱里,再怎么谨防都无济于事。至于安排抵押贷款这种更复杂的事,干脆就别想了吧。

经济繁荣不仅需要信任,也促进信任。一个人要是生活优渥,干嘛费那个劲去偷?科林•特恩布尔(Colin Turnbull)在1972年出版了一本关于Ik部落的人种志研究著作–《山民》(The Mountain People)。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贫穷滋生怀疑”的例子。20世纪60年代,乌干达旱灾重创这个流离失所的部落。如果特恩布尔的描述本身可信(可能并不),面对极端饥饿,Ik人抛弃了一切道德伪装,只要有机会就撒谎、蒙骗和偷窃。父母会抛弃子女,孩子会背叛双亲。特恩布尔的故事有个可怕的逻辑:Ik人对未来不抱希望,因此他们认为没必要维护自己公平处事的名声。

现代社会一项一直被低估的成就是,想出各种方法,通过去除信任的私人属性,来扩大信任圈。信任曾是件非常私人的事,人们只会信任自己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但当我从一台取款机提取400欧元时,并不是因为这家银行信任我,而是因为它可以证实我的银行会偿还这笔钱。这是个冰冷的企业奇迹。

过去几年,人们喜爱上了一种混合模式,它让个人信誉在陌生人之间也能够发挥作用。一个例子就是Airbnb,它让人们住进陌生人家中,这需要房东和房客双方都付出极大的信任。我们在巴伐利亚度假时,顺利地用Airbnb在另一处落脚点订到了房间。Airbnb上的联系是私人之间的,但它用在线点评来让人守信–退房后我们点评了房东,他也点评了我们。

在“协同消费”的爱好者看来,下一步就是开发各种系统,让用户能用上他们在当Airbnb房东时建立起来的大方、负责等信誉,并用这些信誉来表明,他们同样是一位守时、细心的Lyft司机,或一位可靠、诚实的eBay卖家。

但设计这样一个系统会带来问题。科幻作家科里•多克托罗(Cory Doctorow)在2003年出版的小说《魔法王国受难记》(Down and Out in the Magic Kingdom)中,假设了一种纯粹的信誉货币。按照他的说法,这种货币很容易被骗子和敲诈者操纵。多克托罗说,我们误解了eBay和Airbnb的模式行得通的原因。它们之所以行得通,不是因为互联网信誉系统的伟大,而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是骗子”–巴伐利亚所有旅馆老板都明白这点。

. . .

私人属性的信任从来不是公平分配的。当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研究员本杰明•埃德尔曼( Benjamin Edelman)、迈克尔•卢卡(Michael Luca)和丹•斯维尔斯基(Dan Svirsky)在Airbnb上做田野实验时,他们发现房东和房客都歧视少数族群。其他研究人员已找到证据证明许多地方都存在歧视–从Craigslist到carpools。新的网络工具让我们能像招待自己的邻居那样招待远方的陌生人,而我们确实做到了–有好处也有坏处。

在巴伐利亚,信任的分配像在其他任何地方一样不公平。在加尔米施-帕滕基兴(Garmisch-Partenkirchen)逛墨镜店时,我警告小儿子不要去玩货架上的商品,店里有个标志写着禁止儿童触碰太阳镜。

店主匆匆过来告诉我不用担心,说这条规定并不适用于我儿子。她笑容满面地对我说:“这是针对阿拉伯小孩的。他们总是把太阳镜丢到地上。”

这样啊。我儿子是个可爱的金发小男孩,但他像所有四岁小孩一样有本事弄坏一副名牌太阳镜。人们有时会信任不值得信任的人,又往往不信任值得信任的人。(转载自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