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上午,“寻根之旅”陕西行营员们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华传统文化课,那就是由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邵英教授讲授“中国建筑中体现的中国文化”。估计有许多营员们有些不懂,但这确实是一场不错的理论课。
记得前面笔者写过该次夏令营系列文章,提到从中国画和书法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么,邵英教授又是如何将中国建筑与中华文化串接起来的呢?
首先,邵英教授简单介绍了世界三大建筑体系,那就是中国、欧洲和伊斯兰,并强调指出,在西安大家都有幸能够看到所有。通过几组照片,让营员们初略知道三大建筑体系各自的特色。然后,话锋一转,谈到先人是如何纪录文化的,也就是象人文字的出现。比方说,笔画宝盖头的由来,以及由此衍生的词汇,包括家、宅、宗、室、宫和宋。
之后呢?以“家”为起点,通过对中国自然地理分界线黄河,将中国分为北方与南方。比方以穴居、地面为主,而南方由于雨水偏多以干栏式建筑突出。进而又单体建筑,引申到院落组合(如北方四合院)、到城市规划和园林布置。为此,邵英教授介绍说西安的街道均是东西向或南北向,错落有致。即使是今天,城墙内建筑规定不得超过6层,也就是钟楼的高度。
先人的城市规划就是成郭,而园林布置就成为“囿”。为此,邵英教授引申《诗经-大雅-灵台》中的语句,那就是“王在灵囿”。同时,以“家”为起点,衍生出城郭、宗庙和其他,而这一切均与其社会功能、权力和地位相关。因而有“经始灵台,经之营之。”之说。了解中国建筑,大家离不开其独特的榫卯机构。
谈到中国建筑,邵英教授当然不会忘记木工的祖师爷鲁班。当然,她引用的话是“鲁班盖房,墙倒屋不塌。”无论是井干式,还是穿斗式,或是抬梁式,都是木制机构为主的。其中的斗拱可能是中国建筑使用与唯美结合的最好明证。乃至中国建筑学会的会徽用的就是斗拱。
至于北方的四合院,讲究是相当多的。比方说,宋朝欧阳修在《蝶恋花》中写道,“庭院深深深几许?”“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可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由于时间的限制,邵英老师不得不缩减后面的介绍,以快速转动幻灯片的形式,结束了这个有着非常意义的文化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