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的高温,使我这个不爱用空调的人,晚上睡觉时不得不开空调。母亲受不了闷热的气温,昨天也从一百二十多公里外的城固二姐家回来了,踏进家门,她就说:“这几天把人热坏了,回来就对了。”我能体会到,这儿都这样热,大山的外面那就更热了。过去引以为豪,对外面的朋友介绍我们这儿的夏天时常说:“没有蚊子、不用帐子;不用扇子、睡觉要盖被子。”
今天农历节令是夏至,原本晴朗的天空,中午一点四十分下起了阵雨,如同瓢泼一般,十五分钟后雨停了,雨来得快去得也快,气温依然很高。我想起了一句天气谚语“夏至下雨十八河”,那是说,从今以后 天将经常下雨,河里要多次涨水。应县文广旅游局的激请,下午两点钟,乘车去大长旅游环线,看环线上的各个景点并提出一些文化包装建议。正好雨也停了,车刚驶出县城,我忽然发现,城外面没下雨,雨就下在城里这一小块,真是奇怪,那条关于夏至的谚语可能就不灵验了。
天气依然闷热。从长角坝进了沙窝子村后,在第一个景点–山茱萸花海前停了下来,停车场边立了一块大石头,路对面是步入景区的起点,有一块天然巨石,工匠正在上面做浮雕,图案是唐朝王维的侧身肖像、一树山茱萸已见端倪,据说石上还要刻王维的诗“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我在想立的那块大石头上再不要刻图案了,那会破坏自然状态。又前行了一段路程,尽管太阳仍然高挂着,有了一丝丝凉风了,路边有打造好的几家农家乐,我认为这几家拆了原来的农村土墙瓦房,修起的二层、三层小洋楼,挂着农家乐的招牌,有些怪怪的感觉,全没了农村的符号元素,像城里的小饭馆,可与周边绿水青山、田野小道的环境极不相称。不远处有三间老式土墙瓦房,三根红漆的大木廊柱,下有柱底石,这应是真正的农村风格,听说准备购买过来,办一处非遗文化展室,这个创意好,只不过需要把西式窗户改成中式的就协调了。不远处还有五间这样的房屋,如果能在那儿办一个农具博物馆,游客欣赏完非遗文化,走五分钟的路程,来到农具博物馆,看一件件远去的农具,让乡愁摸得着、看得见。
继续上行到了佛兴寺山门外,河对岸还有当年红二十五军几次路过住扎老房屋,土墙皮上红军写的标语仍清晰可见,将打造红色旅游景点。紧邻红军屋有处古石城,原名为程家堡子,已有数百年历史,三米多高、四米多宽的石城墙上,长满了黑绿色苔癣,几处破旧的老房向人们诉说着它的历史。一百多年前,这儿住着一支一百多人,从贵州迁徙来的,黄程王刘四姓苗民,后来不知是何原因,留下一座座先人的坟茔又去了别处。这算的上是惟一一处有人文古迹的的地方。我们下车赏景,已有了清凉的感觉,人也来了精神。向前行不远处,有一自然景观——妖精潭,并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站在小溪上面的桥上,水流形成小瀑布,冲进石壁上形成十几个平方米大的水潭中,水流潺潺,清沏见底,蓝天大树映于水中,放眼望去,数了数周围八座青峰直插蓝天,形成一朵巨形莲花,妖精潭就是这朵莲花的花心。桥边立了一大石,我建议一面刻写“妖精潭”三字,另一面刻上“妖精潭传说”。
我们驱车数里,到了小干沟前,这处小溪汇于另一小溪,形成一个大水潭,水潭周边奇石垒垒,溪水干净的可直接饮用。小干沟沟口前,如同一道门,几根碗粗的树,斜生于门前,似门口挂着的门帘,进入门里,有一大客厅般水潭,甚是幽静,周边三方都是光滑的石壁,正面从沟中流出的小溪在此处形成一个小瀑布,如果把水潭的沙石清理干净,真是一处好地方。水潭北边有处平地,长有两棵几搂粗古树,虽然树的上半部已经干枯,仍可看出它的气度,成了难得的一景,我把它称为夫妻树,且是一对不弃不离的老夫妻。我站在树下,手抚摸着大树,希望它能返老还童。我转过身看看周边的山色,一阵微风吹来,树叶摇动着,身上有了凉意,忽然间有一种秋天的感觉朝我袭来。
车上到山垭处,海拔已是一千六百三十米了,这儿从河道里运来了一块小山一样的巨石,我们欣赏这块奇石,头海里思考着应该放置何处更恰当?山上已是凉风飕飕,同行的三位女士直喊“冷”,有一人说:“冷的我身上起鸡皮圪塔。”我也感觉有点凉,用手搓着两条胳膊。
这条不算长的旅游环线,隐藏在群山之中,清凉幽静,一日之中有夏春秋。(2016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