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14):美国大选中的中国“结”

在大选期间“敲打中国”(China Bashing) 似乎已经成为美国总统竞选的惯例。其敲打的内容从中国操纵汇率到中国的军事崛起,乃至中国对外贸易中不正当竞争,不一而足。敲打中国是候选人证明自己爱国的方式,也是赢取民众支持率的方式。虽然真正老辣的政客和清醒的顾问都了解简单地对华强硬并不能解决美国外交内政中的问题,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国内竞选中把中国列为反面典型敲打。

比如说,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似乎能够满足美国国内制造商们对中国出口优势的批判,但是可能导致中国的反制裁并不会让美国受益。而美国针对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强势崛起如果采取高压政策反推,也极有可能并不会让中国就此罢手而是更强烈的反弹,因此引发的冲突固然会让美国“伤敌一千”,但也绝对会“自损八百”。 即便美国有极大的信心在中美冲突中取胜,然而,历史上因为战争引起的帝国衰落并不鲜见。

中美之间目前的问题和双边关系是双方角力的结果。其中固然有中国采取更为积极进取的外交战略、甚至在亚洲寻求建立一定排他性势力范围的原因,但是从美国的角度,美国是否仍有能力和意愿维护其全球领导者的地位才是问题的重中之重。中国的目标和战略路径清晰,但美国将如何应对取决于美国自身的定位和维护其定位的决心。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并不取决于中国,而取决于美国自身。打压中国固然是最为直接和感性的反应,但是这一战略需要美国付出的政治经济代价,却是候选人们在拉票期间很少提及的。

中美关系
正因为此,候选人在选举期间的涉华言论很少真正反映其当选后的对华政策。中美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是事实,两国之间的复合相互依存也是事实,美国能够在不受损害的条件下改变对华政策和中国行为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中国政府和专家坚定认为中美之间的关系最终取决于双边协商和妥协的结果,而不是单方的主张。美国的国内政治中固然存在着对华强硬的极大冲动和“府院之争”所形成的压力和呼声,但是真正在双边关系和外交政策层面,中美之间的工作关系并不完全像外部表现出来的那样剑拔弩张、硝烟弥漫。

经过多次美国总统大选的历练,中方的美国专家也学会了对美国的选举政治采取更为理性的态度。中国的研究人员紧密跟进美国国内政治和舆情变化,仔细分析各种言论和潮流可能会给对华政策以及中美关系造成的影响。对于他们来说,任何一位总统候选人能够赢得足够的党内支持都意味着他们的政策纲领拥有足够的民意基础,但是在其涉华言论同其选举中的核心纲领仍然存在距离。

首先,此类政策纲领通常都是针对国内政策,侧重联邦政府的经济政策,外交政策固然是各方争论的焦点,但是中国政策圈子很深刻地了解国内政策才是决定美国选民心意的最终标准。其次,由于外交政策的高调本质和次要地位,它们是吸引眼球和博取人心的良好工具。但是双边关系本身是两国博弈的结果,了解中美关系实质的美国领导人不会因为一时任性而轻易改变对华政策。

中国的看法
虽然川普对中国并称不上友好,甚至曾经释放出激烈的反华言论,但是中国大众和政策圈子却对川普表现出了极大的喜爱和积极评价。从根本上说,中国认为川普是商人,而且是成功的商人,商人最大的本质在于灵活和追求利润,而不是让感性或者固化的因素例如意识形态决定他们的行为。对于长期以来苦于美国对华政策过分追求原则的中国来说,川普强烈的“谈判”意愿和意识正中中国的下怀。中国并不担心谈判,而担心对方出于“原则”根本不愿意同中国谈判。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进退取舍、有舍有得本身就是一种“共赢”。中国的研究人员并没有浪漫到认为川普会放弃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但是如果这种国家利益本身就是可以谈判的,那么这对于中国来说当然是好消息。

对于中国国内政治来说,川普的横空出世被看作是好消息,这样一个“小丑”般的人物竟然可以直逼总统宝座无异证明了美国民主制度的“可笑”。相比之下,对于中国的政府和官员来说,中国的官僚体系通过层层选拔、逐级竞争、激烈筛除厘选出的领导人,也许不是最民主的、但却是经历最多考验、因身经百战而出色,对于中国来说,过去多年来美国两党政治的僵硬已经极大地损害了民主制度的效率,而川普的成功更进一步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民主制度的缺乏理性,从而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政治体制以及领导人选拔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对希拉里是心存疑虑的。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她和她的团队被认为是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设计师和推手,因此很有可能对华采取比奥巴马更为强硬的对华策略,也是因为民主党本身就被视作更为注重民主、人权等“原则”问题因此在中美关系中难以合作。中国预见到希拉里更有可能当选,这也是中国今天尽可能在一系列中美关系的交锋中高歌猛进、尽量扩大自身势力范围的根本原因:如果最大的可能是下一任美国总统更不好打交道,那么中国最好的策略就是在她/他上台之前最大程度地改善自己的谈判地位。(转载自BBC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