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俩在一起生活久了,会不自觉的模仿对方说话的方式,表情也会有些相像。大型体育比赛的观众无需事先沟通,会自发地协调动作,做出完美的“海浪”。和一个刚认识的人交谈几分钟后,觉得对方是个知己。这些现象被研究人类神经系统的专家称之为“社交同步性”。蒙特利尔市的神经科学专家索尼娅.吕皮安教授本周在接受Radio-Canada采访时介绍说,它是时下社会神经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吕皮安说,把神经科学和人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只是最近十几年的事。但是“社交同步性”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96年对美国王牌主持人拉里.金的语言风格的一项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拉里.金在采访时会下意识地根据受访人说话的声调来调整自己的声调。对方是尖嗓子,他会把音调提高;但如果对方声音低沉,他也会把声调沉下来。这无形中创造了两人“同步”的气氛。他在采访社会地位较高的人 – 例如美国前总统小布什 – 的时候尤其会这样做。
有意思的是,如果拉里.金采访的人社会地位比较低,例如一个刚出道的电影导演,那么主动调整自己的声调以达到同步效果的人会是采访对象。研究人员细听采访中谁先开始改变声调,发现这虽然是下意识的行为,却很符合人际关系的逻辑。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两个人在一起时,会下意识地调整各种“行为方式指数”,以求和对方建立和谐的关系。研究人员给这种现象创造了一个新词:“社交同步性”,并开始对此进行研究。
吕皮安介绍的第一项研究是在陌生人之间进行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把互不相识的人组成两人组,要求他们共同完成一项工作,然后对他们进行各项心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同一个组的人,尽管并不认识,但是他们在合作中的反应和紧张程度是相似的。
第二项研究的对象是母子。伊利诺大学的研究人员让一个少年做复杂的演算,然后让他的母亲看录像。对他们的大脑活动的监测显示,两人的大脑深处负责控制情绪的岛叶区域的活动是同步的。而且母子关系越亲近,岛叶活动的同步性就越高。
另一项研究被吕皮安称作“给我看你的大脑,我就知道谁是你的朋友”。研究对象是一班MBA学生。他们首先要告诉研究人员和哪个同学是好朋友,然后全班一起看一场电影。脑电图测试结果,不用说你也猜得到,是好友之间结果最相近。但更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员随后把全班人的测试数据输进电脑,电脑根据这些数据辨识出的朋友关系准确率高达80%。
吕皮安教授介绍说,神经科学最初只是单纯研究脑神经,上个世纪80年代发展出认知神经科学,即神经和学习能力、记忆力等能力的关系。但直到那时,情感仍然被神经科学专家们看作神秘的“黑盒子“,不在研究之列。一直要等到进入21世纪,才有了情感神经科学。社会神经科学的出现,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它的开端正是对社交同步性等课题的研究。(文/吴薇,来源:R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