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系陕西关中平原一个普通乡村,今天如何成了名气这样大,远近游客纷来沓至的旅游景区?近日女婿开着车载着我和女儿驱车二十多公里,从咸阳向西直抵袁家村。三十多年前的袁家村在陕西就已少有名气了,我那时在西安读书,也是“五.四”青年节,学院共青团委作为一项活动,组织各系的团支部成员到袁家村参观。记得那时的袁家村在改革开放初那几年,并没有搞土地的包产到户,依然是大力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短短的几年,由村上统一给村民建了二层砖混楼房,我们被他们取得的成果所震撼。
那次离开后再未去过袁家村。但她的邻村–西一村因姑妈的家在此,我因看姑妈来去匆匆,只听说袁家村一直不错,到底不错到什么程度却不了解。近两年,有同事、朋友、兄弟、姊妹们去袁家村旅游,在微信发了照片,这些照片基本都是街景,而街景几乎全是小吃招牌、三角旗,这不成了小吃城了吗?这样一来,我对探访袁家村就无了兴致。
上午吃过早点在家无事,女儿提意到袁家村去。她们去过几次了,主要陪我去看看,距离又不远,说走就走。说是一个村庄实际上已发展成了村建制的小镇,从北边像古城堡似的大圆形拱门入内,眼前有多条不规则的小街道,正如朋友们微信中发的照片一般,对这些各式各样的地方小吃我大致流览了一下,我对小镇的布局、建筑、街道关注得较多一些。
我走过的街道全是两种材料铺就,一是大青砖,二是青色石板。以石板为主,青砖镶嵌在边缘,砖也好,石板也罢,都是那种有了一定年代的沧桑感。石板无痕,也无统一规格,且不归整,与城市街面广场铺的石材完全不同。街道的一边有一条六寸宽、两寸深的小水渠,水渠的坡度比较大,水渠上沿与街道同在一平面上,是在一块一块石板凿出来的,规格一致,拼凑相连。小渠里的水清澈,看得见流动并微微发出欢快的笑声。村里的街道不在一个平面上,有些街道由石梯相连接,高处的街道依然有流动着水的小渠,两街相连从高处似瀑布直泄而下,下面放着石磨,水绕石磨流向别处,小水渠中也无人乱扔垃级。我不知水从何而来,最终流向何处,可否循环使用?可我知道有了小渠中流动的清水,街道就有了生气和灵气,有了灵气就有了人气的道理。
袁家村的房屋,全是几十年前关中农村风格民居,中式门窗,墙上镶嵌的有砖雕,廊檐下的柱子全是真木头,柱底石、石门墩全是过去那种老式东西。这些东西都是从哪儿来的呢?我估计是原来旧房拆除后,这些东西被他们都给留下了,可是别的村庄都在大拆大建,花钱从别村买来的。我站在一处新建的房前,看工人把这些旧元素都巧妙的用进去,真正体现了“依旧修旧、修新如旧”的理念。修房的青砖从形状大小,包括泛出的泥灰色,都给人一种古朴感,看不见现代城市元素,比如水泥、磁砖、钢筋、塑料、铝合金……到了这,你能望得见乡愁。
袁家村卖小吃的多,我对卖什么小吃,有哪些特色无兴趣,可对门前屋内摆放的桌凳有些感受。这些桌凳全是农村那种老式方桌、宽木凳,有几处把老式织布机上放一木板,木板覆盖一块花条纹老粗布,看着极有农家味道。街上还有酒坊、醋坊、磨面坊、辣椒坊、铁匠铺,也有茶铺和茶铺里的说书人,剪纸、皮影画、财神庙、观音殿等有文化内含的地方,只是和小吃店混杂在了一起。我倒认为,有文化元素的以及再增添一些关中民俗博物馆放在一条街上会更好一些。
袁家村几十年来,长盛不衰,是农村建没的一面旗帜,特别是目前发展的乡村旅游,有声有色,前景不可限量。村里有能人,而且一代接一代。我不知道村民们每天都在干什么工作,是搞村镇管理、直接经营门店、维护环境卫生吗?土地已经流转,搞成集约化管理,福利据说不错,现在村民都成了离开土地的农民了。
袁家村还在发展,村东有茂陵,村西有昭陵两大景区。又有“到了北京看城头,到了上海看人头,到了西安看坟头”之说。游了茂陵,游袁家村,再游昭陵正好是一条线路,袁家村的发展会越来越好。(2016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