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那种欢天喜地过大年的“年味儿”消失了。春节作为中国农历新年的日子仍然保留着,但是作为中国最传统的佳节,正在接受最严峻的挑战。我以为,中国政府把“春节”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可以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过去,每逢传统佳节春节来临,从城市到乡村,无论男女老少,大家都怀着一种兴奋与期待的心情迎接新年。从进入年二十三的小年开始,人们就忙年,置办年货,制作过年食品等等。然后是倒计时过年,到了大年三十除夕之夜,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开始守年夜,祭祖,喝酒吃肉包水饺,其乐融融。记得三十多年前,大年初一天不明,农村的小伙伴们就开始挨家挨户磕头拜年,走街串巷放鞭炮,那个喜庆啊,大概是攒了一年的乐子,都要在过年的几天里释放出来。初二初三媳妇回娘家拜年,然后七大姑八大姨们托儿带口走亲戚相互拜年。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视,老百姓的日子过的也是热热闹闹的。著名学者木心先生的诗歌记录了那时的日子。
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那个时候,日子是苦的,但是过年的时候是乐的。浓浓的年味儿也是浓厚的乡里乡亲的味道,缓慢而祥和,古朴又热烈,永远铭记在心底里。
记得小时候在河南老家过年,有一次,大年初一,村里的几个小伙伴们在几个大哥哥的带领下,到附近的月山寺游玩。大家都穿上过年才买的新衣服,带上几个炮竹,就步行出发了。今天才知道,月山寺是中原大地上的名寺,具有悠久的历史。时年是七十年代,还没有开始计划生育,游山的年轻人很多,大家成群结队,熙熙攘攘。在寂静的大山里,我们高声呐喊,点燃过年的炮竹,喊声和爆竹声在空旷的山谷里久久回荡,不知是否唤醒了沉睡在大山里的各路幽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社会变幻的步伐越来越快,日子越来越好,年的味道越来越淡。特别是近些年,再好的春晚和年夜饭人们也不在乎了,压岁钱再多孩子们也未必会兴奋了,一切都开始了电子化的生存。特别是年轻人,手机在手,所向披靡。时代变了,每天的日子都是过年,真的到过年了,年没了。我们从乡村到城市,从东方到西方,从此岸到彼岸,来到了世界的尽头,发现世界却被人放进了一个个小小的屏幕……
是谁把偌大的世界
放进了小小的屏幕
我贪婪地刷着这个窗户
关注世界变幻的每一个脚步
图像越来越清楚
世界越来越模糊
……
为了让年味儿回到我们的生活里,在遥远的加拿大滑铁卢,大年初一,我邀请了水城茶馆儿的朋友们来到我们家的茶馆儿聚会拜年。大家如约而来,相互拜年。在推杯换盏、高谈阔论中似乎找到了一点点过年的味道儿……我想今后只要是住在滑铁卢,每年的大年初一都要请朋友们来家过年。让我们一起守望一下过年的味道儿。
我仍然幻想着哪一年的春节,坐在胶东半岛暖烘烘的热炕头儿上,与亲人好友烫上一壶烧酒,大家围在一起其乐融融,吃年夜饭。
仔细想想,中国的春节是农耕文明遗留下来的传统佳节和生活方式,那时候人们心理上相互依赖的需求比较强烈,春节似乎只能是缓慢的乡村部落里的冬日狂欢。如今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列车早已经把过去的秩序体系冲撞的支离破碎,所以无论当年的年夜饭央视春晚多么卖力,都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且都是吃力不讨好,尴尬无比。不是春晚的节目不好,而是时代变了,观众的胃口变了,观众的需求也就变了……没准儿下个春节开启航天飞机外太空遨游模式,亦或与外星人对话聊天,才有可能吊起人们日新月异的胃口,也未可知。……总之,春节似乎已经不合时宜了,老黄历里的昔日黄花,如何打扮成网络时代的新宠儿呢?
如今的节日文化呈现国际多元化并存的态势。这不,中国的春节还没过完,洋人的情人节和Family Day纷至沓来。实际上,每一个节日,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日,提醒着人们,应该传承点什么,弘扬些什么……如果单单从娱乐至死的精神目标上来讲,今天的生活每天都是节日,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节日……我们应该担心的是,我们的身心是否能够强大到可以承载这么多的节日欢愉?
我们也不会杞人忧天,毕竟黄河之水天上来,千回万转归大海。历史的发展总是阴阳交替,此消彼长。一代一代总会蒙受上天的恩泽,只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兴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节庆。
曾经,中国的春节是我们老祖宗们为我们留下来的一份精神厚礼,一个民俗摇篮,多少年来,春节呵护滋润了我们孤独无助的心灵世界。今天,我们长大了,世界也变小了,春节道统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甚至无人问津的昔日黄花,春节的快乐竟然停留在对过去春节的回忆里……
大年初三下午,滑铁卢的雪花飘洒,有些伤感的诗句也飘进心头……
雪
初春的雪花
把天地连起来
千片万片
恰如我的思念
漫天飞舞
落在屋顶
飘在树梢
覆盖大地
一层层
堆成了乡愁
什么时候
回家的脚步
把冰雪消融
……(文/老郭 201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