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新东东:Material Design

只要谷歌染指的东西到目前来看都是好东西。这不,他们现在准备为“感性而复杂”的设计界从零界定一个新标准,这就是“Material Design”。Material Design是谷歌在2014年Google I/O开发者大会上发表的谷歌安卓/Web新设计体系。说它是体系是因为如果你深入地了解这个Material Design,你会发现它几乎涵盖所有你可以想到的计算机界面/体验设计的所有细节。其元素之丰富、解释之细致令人叹为观止。

目前“Material Design”还没有一个官方的中文译名,如果直译的话应该是“物质设计”。这个翻译很容易被人误解为和“物理”、“材料”相关的科学,但看来也没有更合适的翻译了,就姑且用之吧。

谷歌推出“物质设计”的目标很宏大。除了将谷歌内部的各个界面的设计统一在一个设计思维下以外,谷歌希望这个设计思路成为数字设计界的业界标准。而这样的一个宏大布局只有在一个简练的底层思维上才能做到大而不乱。

谷歌的设计副总裁Matías Duarte在“物质设计”的发展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这个个子不高的智利人说话声音柔和,带领着谷歌的强大设计研发团队。

“物质设计”的底层思考是:数字界面对现实的模仿应该是抽象的而非具体实例的拷贝。“具体实例的拷贝”一个直接的例子就是苹果系统的交互设计。在苹果的系统界面中,你可以看到大量的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模仿的图形和交互。一个按钮可以从外形到阴影、交互都和现实的情景惟妙惟肖。

而谷歌的“物质设计”认为,数字界面不是简单对现实的模仿,而是在现实物体的基础上进行的抽象。和现实生活逻辑类似的操作环境可以让人们使用自然、符合人的直觉,但抽象的层面才能深层次地引导用户和维护简洁的设计美感。

谷歌的“物质设计”的设计模型基础是纸张,这和是谷歌安卓系统的”卡片”形式如出一辙。在“物质设计”的初期就是使用纸张的浅层次叠加来获得设计的模型和灵感。“物质设计”提倡的是每一个纸张层次的厚度为1dp。按照每一层次的功能区别,各个层次之间相距从1dp到24dp不等。例如,浮动按钮的层次为离底层6dp,在按下时升至12dp以带来点击的效果。

有限制的浅层次设计背后是为了符合用户移动设备本身厚度的心理预期。谷歌的“物质设计”设计思路虽然来源为纸张,但也是“实际事物的抽象”。就如Matías Duarte所说,“其不像真的纸张,数字材料可以智能地扩展、变形。界面里的材质有物理表面和边界,有接缝和阴影,提示你可以碰触。”

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提到设计就会想到平面设计,或者更进一步想到数字界面设计。但谷歌的“物质设计”已经大大突破了一般界面UI设计的范围。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用户体验设计指南。所有的设计方方面面可以看到都是围绕着如何为用户带来符合心理预期又具设计美感的主题展开的。

而如何将“用户体验”和设计的美结合起来一直是设计师的终极追求。以用户为中心说起来容易,但在实际闭门造车式的操作中又会不自觉地忘记。最后,老板的意志和设计师的个人喜好会压过用户成为产品设计的中心。用户总是具体的,所以没有对用户需求和体验“哲学”高度的认识是很难做到一贯的用户为中心思维。谷歌的“物质设计”可以说是用户体验设计的一个典范模本。

仅仅提出一个设计思路和模式是缺乏操作性的,而用户体验设计又是这么一个和无数细节相关的过程。谷歌的“物质设计”的做法是将界面UI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UX或UED)的各个方面做了细致的分类,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几乎用户体验设计的各个方面都能在谷歌的物质设计体系中找到。

谷歌的“物质设计”不仅有对图形界面的设计细节,还有“互动文字风格”、“动态界面设计”,甚至包括小图标设计、字体设计等等。连配色方案都已经预先建立了模板。

另外,谷歌在近几年以设计带动公司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将“物质设计”的方向作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体系来做。不仅仅以“物质设计”作为谷歌产品的设计方向,而且不断举办各种会议和活动将外脑引进“物质设计”。谷歌的“物质设计”仍是不断在生长的活跃生命体。

现在谷歌的“物质设计”已经从一个设计思路发展为更实用的,能够为程序员+数字设计师在产品过程中使用的程序模块。例如为Web使用的Polymer项目和安卓系统设计式原生的可调用的模块,使开发人员很容易将设计元素带入产品中。

谷歌的“物质设计”的背后是谷歌的“一盘大棋”,希望用设计统一纷乱的用户体验,还用户一个相对清净的网络世界。而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大家以相对统一和自然的方式使用各个网站、系统和App,增加用户体验的流畅性和使用效率。

谷歌的“物质设计”可以说是用户体验设计者难得的指南和学习材料。无论是UI、UX专业人员还是对用户体验有兴趣的业内人士,我建议都应该在谷歌的“物质设计”上花些时间。对于中国网络数字产业而言,“产业升级”的中心就是用户体验的升级。(文/小沈,来源:RCI)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