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要亲密,但不能无间

–80-90后的婚姻观

“婚姻要亲密,但不能无间”,一位年轻的朋友曾以非常笃定的口气跟我陈述了他的观点。他说,“老一辈人的关于夫妻应该亲密无间的观点,需要改变和提升。我就不赞成我老婆可以随便翻看我的手机,要求我所有的一切都公开,似乎留有一丝隐私就是不忠。我认为夫妻之间需要隐私和距离, 难道成了夫妻就不能有自己的世界了吗?”年轻人的问题,让我想起了“Ai家俱乐部“的首期探讨话题:“婚姻,从爱自己开始”,以及最近看到的一篇关于婚恋的文章 “婚姻的真相:进可解衣扣,退可懂人心 ”。

 “婚姻,从爱自己开始”是2016年1月在“Ai家俱乐部”首期讨论会上的研讨主题。它是通过一位进入爱的围城,经历了爱的洗礼和历练后的年轻人-小J对婚姻的思考、感触和分享而展开的。她说:“婚姻,是两人的盟誓、相互的妥协和彼此的陪伴。但,婚姻说到底只是我们所选择的一种生活状态,当一个人将幸福的开关交给别人,他/她是否已然失去了幸福的基本保证呢??? 完美的婚姻,应该是两个完整、健康与独立的你我的结合,只有这样,婚姻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婚姻究竟是什么?小J首先给在座的二十多位朋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J自己最初的理解是:婚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浓情蜜意,是0.5+0.5=1,是面与水的关系,是面与水和在一起,二者都失去原本的存在形式,彼此不分的一坨面的关系;夫妻应该是为了新的主体-“家”的而存在,为了这个家去塑造乃至彻底改变自己;婚姻不就是老人嘴里常说的那句话: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吗?在现代的年轻人婚恋观中,“找个好工作,不如嫁个好老公”的说法不也是很普遍流行的吗?

其实,这也正是 小J 看到和学习到的父辈的婚姻模式:在婚姻的关系中,只有角色的存在,没有“我”的存在。小J也曾经尝试着去扮演好这个角色,同时也是这样要求对方,并且认为诸如 “你要给我什么” 之类的一些要求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你的我老公呀。然而,这样的对夫妻关系的理解和角色的担当却给她带来了许多的烦扰和冲突。托尔斯泰曾绝望地对他的妻子呼喊着:我把我的一切都交了出来,财产,作品,惟独只想把日记留给自己,如果你还不给我空间,那我就出走。大文豪一生为捍卫自己的私人领域而战,但是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在八十高龄的时候,他真的离家出走了。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在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身上当然也存在。

h2-1

既然0.5+0.5=1的做法行不通,小J开始了反思,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婚姻应该是:1+1=∞(无穷大)。她认为婚姻应该是两个相交的圆,而理想的婚姻状态就像两个相交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互有交集,又保有各自的空间。长期的婚姻生活(磨合),两个圆相交的区域就会越来越多,会有很多一起成长积累起来的经历。但鲜明的“我”依然存在。每个人在婚姻前和婚姻中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只有这样才能平等地并且有能力地在家庭中给予、担当和分享,不需等待对方给你什么,找老公也不再是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 “嫁汉嫁汉,洗衣煮饭”或“我梦着你的梦,苦着你的苦”,而是从“你带我走天涯” 到“我们牵手走天涯“的华丽转身。

小J的结论和分享引起了在座多位年轻夫妇的共鸣,无疑也给古老的婚姻模式提出了挑战。

那么,如果在进入婚姻之后,每个人还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那还需要老公和老婆吗?自己一个人不就可以过日子了吗?婚姻的存在还有没有必要呢?这又让我想起了以前跟一位老先生的聊天,这位老先生70有余,有着40多年的婚龄。据他的体会,男性代表的是阳钢,女性则是阴柔,他们既是相对独立的个体,组在一起又是一个完全交集的圆,就因为这种的互补和相互吸引,才让他们不断的寻找和追求着对方。以下的这幅图,可以说代表了他对和谐婚姻关系的理解。

h2-2

何为阳中有阴?就是男人虽是充满阳刚之气,但同时一样有着儿女柔肠;而何为阴中有阳?就是女人虽有阴柔之美,同时也具备巾帼不让须眉之风。有爱,有平等,有包容,两个人的结合就会是一个同心圆,只有这样,夫妻关系才会顺利,圆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以上俩人的看法似乎各有道理,孰是孰非,我们先暂且不表态,不妨再来看看以下的观点。

1月26日网络上一篇 “婚姻的真相:进可解衣扣,退可懂人心”的文章一出现,就给刷屏了,人们争锋传阅着。文章讲述的是现代年轻人们对婚恋的困惑以及思考:“选择越多,却让人越无措。现代爱情,到底是让我们变得更加幸福,还是更加不幸?”,“ 现代婚姻,人们对它寄予巨大的热情和期待,在一点挫折之后,产生的失望又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候。”,“婚姻的真相是进可解衣扣,退可懂人心。”,“我们不应只知道羡慕精英阶级表面上所拥有的更为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还要研究他们为家庭生活的传承而保持的特质–愿意共同探讨和修正的原有的意愿、韧性、等待的智慧以及宽容。”

以上这些表明:如今的80 、 90后的年轻人,跟60、 70后的人的婚姻观已有很大的不同。单纯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的拥有,已不能作为衡量良好婚姻关系的唯一要素。正如我在“门当户对还需要吗?”的文章中提到的那样,现代的年轻人对婚姻的要求,正朝着马斯诺需求的高层次发展,要求夫妻间既需要物质的基础,又要有情感的理解和交流,同时还要有各自成长的空间。

实际上,人类婚姻关系的发展史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美国为例,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其婚姻史经历了从19世纪之前的“制度化婚姻”到20世纪上半叶的“友伴式婚姻”, 以及上世纪60年代后的“自我表达式婚姻”的发展。在这里,“制度化婚姻”指的是人们对婚姻的需求主要围绕着“吃、住和免受暴力侵害”进行。“友伴式婚婚姻” 指的则是在满足足够的物质等基础条件之后,要求夫妻间可以像朋友一样相处。夫妻间是平等、友爱和互助的关系。而“自我表达婚姻”指的是人们日益重视婚姻中的相互的尊重,以及对个人空间的要求和对成长的探索。

这种对婚姻的定位划分,也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婚姻发展阶段的理解:50后之前的婚姻可归结为“制度化婚姻”。那时婚姻关注的主题主要是:吃、住、行以及安全的需求。只要这些能够满足,那就是一个好的婚姻,情感的要求基本不在考虑之列。60、70后的婚姻则属于“友伴式婚姻”。除了满足基础条件,人们还需一个可以交流的人。如今的年轻一代80、90后,很显然,他们已经进入“自我表达式婚姻”阶段。他们对婚姻的期望值更高了。他们不但需要交流,还需要有独自的空间。这或许是受西方的个人主义的影响,这种对个人主义的要求表现在他们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要求个性化的教育、个性化的商品等等,在这种背景下,个性化的情感需求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说到这,人们不禁要问:夫妻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才算是健康的呢?是0.5+0.5=1 ?面和水的关系?是两个圆的交叠,还是阴阳互补式的结合?这里我们可能很难给出一个唯一的、正确的答案。但不难看出,“婚姻,从爱自己开始”,“婚姻可以亲密,但不能无间”,以及 “婚姻的真相:进可解衣扣,退可懂人心”是年轻一代人的呼声,他们对婚姻有着不一样的诉求。不论我们处在什么年龄段,持什么样的夫妻观念,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婚姻一定不是占有,而应该是彼此的扶持。两个相爱的人,能携手走完漫长岁月,一起看着对方老去,不但应该有丰富的爱,有着对彼此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也一定要有着伸手可及的距离。

“婚姻要亲密,但不能无间”是21世纪婚姻关系的大势所趋。(文/同路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