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圣诞节,听人宣讲耶稣降生的故事,其中有个观点颇受启发:“耶稣也曾是难民!”
难道不是吗?古老的故事似乎依然启迪着当今世界:
首先,耶稣来自平民家庭;其二,祂来自中东地区;第三,祂来自当时一个不起眼的偏僻乡村;其四,祂和父母都曾是难民,为了躲避追杀而避难埃及。
耶稣降生到人间,是有一段故事的。童贞女玛利亚因圣灵成孕,当时玛利亚已经和约瑟订婚,神派使者在梦中告诉约瑟,叫他不要因为玛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稣”,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
耶稣又因何需要避难呢?因为耶稣降生在犹太的伯利恒之后,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这三个来自东方的博士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饱学之士,他们从观察星象得知,在伯利恒诞生了犹太人之王,希望拜见。当地的希律王(又译黑落德王)听见了,心里甚是不安,欲加害耶稣。
据《马太福音》(2:13-15)记载,“有主的使者向约瑟梦中显现,说:起来!带着小孩子同他母亲逃往埃及,住在那里,等我吩咐你;因为希律必寻找小孩子,要除灭他。约瑟就起来,夜间带着小孩子和他母亲往埃及去,住在那里,直到希律死了……”
有多幅画作描述,约瑟赶着毛驴,毛驴上坐着怀抱圣婴的玛利亚,深夜逃往埃及。而希律王没有得到东方博士后来给他报信,不知哪个婴儿是耶稣,就在伯利恒以及周围四境区域内,把所有2岁以下的男婴全部杀光。
耶稣降生以及一家在天使的守护之下流亡埃及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不可轻视卑微贫寒之人
“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为聪明”(罗马书,12:16)。耶稣通过降生在卑微的马槽里,表达了特别的意义:圣婴降临的家庭是普通的家庭,约瑟是个普通的木匠,每天在外辛苦工作。马利亚是个平凡的少女,每天忙着家务。而耶稣也是一个很卑微的人,卑微到连降生的地方都是与家畜在一起,衣服是一堆破布,摇篮就是马槽,能有什么比这更寒酸?这个出生的地点是如此独特,“你们要看见一个婴孩,包着布,卧在马槽里,那就是记号了”。但是,这些卑微的降生、成长背景并不会影响到祂的伟大。
在这个竞争的社会,我们也许会不时忘记了同情与包容。似乎这个社会只有动物世界的“适者生存”法则,似乎一谈到发展经济,“让一部分人先富”,就可以忘记中产阶层,更忘记挣扎在底层的人么。然而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的很多人心中,其实还是有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同情弱者,关注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环境。同情遭遇不幸的人,扶持他们站起来共同进步,是这个社会的一个基本的价值观。
其二,不应仇视难民
2015年的圣诞前后,加拿大经历了一种感动,而世界正在经历一场争论。在加拿大,2万5千名来自叙利亚的难民开始抵达,这个国家从上之下都有很多人热心参与,国家的总督和总理等亲自到机场迎接难民,给他们亲手穿上过冬的衣物,在第一时间向他们展示圣诞老人的微笑,向他们表达加拿大欢迎的态度。很多民间人士热心捐献,并出资担保叙利亚难民,有的愿意做义工,而有的企业也表示愿意帮助,有的向每一家提供手机一年的免费服务,有的家具连锁店向难民提供家具安家,有的愿意提供就业机会……就连在机场采访、久经世事的新闻记者,都私下表示:作为加拿大人,这一刻令我感到无尚的骄傲。这,是一种感动。
而在这个世界上,也有一番争论,如何对待这些难民,是迎接,还是把他们拒之门外?法国巴黎和德国科隆的事件,更让人忧心忡忡。在美国,有的总统候选人公开主张,主张对一个族裔、一个宗教的人全体关上大门。在加国的华人社区,也有些人患有“伊斯兰恐惧症”。
但是,不要忘了,《出埃及记》 23:9曾说:“不可欺压寄居的,因为你们在埃及地做过寄居的,知道寄居的心。”
从叙利亚逃出的难民,大部分是因为战争摧毁了他们的家园,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地方,到处是炮火、导弹、枪弹横飞,有幸逃出的历经万险、远走他乡,而有的未曾逃出的,则有可能陷入交战双方的其中一方采取围困战术,被禁止出城,又找不到食物,人被折磨成皮包骨。真正的难民,恰恰是恐怖主义和强权的受害者。是需要世界伸出援手保护的对象,而需要识别和提防的,是企图混在其中的假难民。
教宗方济各曾说:“我们相信耶稣也曾经是难民,为了活下去,他不得不逃到埃及去。他就曾经是难民。让我们向圣母祈祷吧,她知道难民的苦痛。”
方济各说,“如果我们想得到幸福,给他人以幸福”,“如果我们想获得生命,给他人以生命”,“如果我们想成长,让他人成长”,“如果我们想获得机会,给他人以机会”。
同情弱者、帮助新来者、帮助真正的难民,给他们以机会,这是加拿大的传统和价值。正是因为这些价值观,我们这些亚洲来的新移民才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在这片土地上安家、营造自己的梦想。而也正是这些传统和价值,让我们这个社会更加和谐、更加安全。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包容、和平、接纳新来者的传统,这正是我为其骄傲的地方之一。(文/慈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