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是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小城,城里的居民人数不过70来万。 这里的人以本地的宜人气候以及身负著名的花果之乡美名而深感自豪。品功夫茶是当地人颇具代表的民风民俗,可想这里是非常适合那些喜爱慢生活的人理想之所。也许,正是这种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与浓浓乡情,成了现代漳州人并不热衷于离乡外出的一个缘由。
在近20-30年的时间里,小城就像所有的中国城市一样,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耸立,交通便利,绿色园林错落有致遍布全城。身在期间,我们能强烈的感受到现代都市给人们带来快捷和舒适。
但,正是这种现代和方便,似乎也阻碍了人们对这座城市历史的了解。要想了解一个城市的过去,最好的去处便是老城区。香港路就是老城区中保留下來的仅有的几条老街中的一条了。
老城区
这种联接在一起的小楼结构,叫骑楼,它是典型的老城区的建筑群,代表着东西方建筑结合的一大特色。在20世纪上半叶,有许多从东南亚(南洋)回乡的华侨们,他们的归来也把欧洲的建筑风格带到了南方这座小城市。
骑楼的门庭走廊平日里给大家出行或采买提供许多遮风避雨的方便。同时,又是落日入夜时分,大家坐在门庭前聊天歇息的好场所。
在当年,在没有象现在这样方便的交际场所及社交工具时,想必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发生在这方寸之地了吧。
这是城市保留的比较好的一排骑楼, 红砖外墙饰面是它的一大特色。
从这个线条繁复、西洋风格浓郁的门头装饰上,似乎还能体会到主人昔日的辉煌。
“天益寿药店” 是一家保留至今的百年老药店。百多年来,不论政权如何更迭,也不管店铺老板几经轮换,店铺和店名却始终不变地保留了下来。
这是不是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呢? 能够经的起历史考验的而存活下来的,应该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诚信是经营的根本。
手工制作
在老街,看到这些手工制做的竹椅,真是有些意外。几百米之遥的现代都市,我们是找不到这些手工制作的竹椅的踪迹了。因为现代住宅没有它的位置,它也就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可想一种桌椅板凳的兴衰存亡,也是随着建筑风格的改变,随着人们生活环境以及节奏的改变而改变的。
小孩的竹制站立车。也许也只有住在老城里的人才依然固守着这样的车。
竹躺椅。记得从前姥爷就有这么一张竹躺椅。 夏日的中午,在一小杯酒后,姥爷会躺竹躺椅上唱着小调,慢慢入睡。
那个时候,生活是慢节拍的。因为慢,就有了记忆和感受。
这里还是住着那些保留慢节奏和老派的生活方式的人们。
老宅、老人和他的猫咪……
老人很和善,看着我举起的手机,对着我笑了笑……
文革的记忆
“把毛主席的指示印在脑海里,溶化在血液里。”这是我们在此间唯一看到的还保留下来的文革期间的标语,它记载着当时的故事。对于50丶60后的人,看到这样的文字,会有一种本能的熟悉感,忍不住要拍下来。事后还会把玩着这些文字,想像着世事的变迁。
这些是60年代题材的作品,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的画像。
估计,店老板也是一位有着恋旧情节的人。否则,又怎会固守在一个被人遗忘的小店,固守着一份渐渐被人遗忘的行当呢?
不过,老艺人的这种坚持,又不得不让人钦佩。
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过着自己喜欢的日子!
路口的摆摊小贩……
这老爷爷的行头真不象是个卖菜的,深邃的眼光倒象是个哲人,也许在这个小小的角落里,他目睹了这个城市的繁华、没落与变迁。
老爷子看见我在拍他,撇了我一眼,复又沉浸于他的世界里……
昔日的香港路已是昨日黄花……
这让人想起德国人对自己文化的态度。
二战之后,面对废墟的城市,他们的愿望是建立起跟以前一样的城市建筑。希望保留对历史的记忆,对文化的记忆。为了恢复德国皇家歌剧院建筑,他们组建几百人的专家小组,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这座建筑成了“世界文化遗产” 。这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态度,是不是值得我们思考呢?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人说,“这个行动本身就属于世界文化遗产”。
人去楼空……
曾经的辉煌就只留下斑剥的墙壁,昔日的美好就只能在记忆和泛黄的照片中去寻找了。许多房楼长年失修,破败不堪,面临着被拆除的囧况。
听说市政府对老城区要实施改造,如果改造成功,也许是件好事吧,这样能把城市的历史和故事留下。
希望,香港路会再现它昔日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