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策划(1):谈谈“粗养”与“精养”的关系

–从刘丁绰女士《儿子粗养,要不要继续?》说开去

在社区网上看见刘丁绰女士《儿子粗养,要不要继续》一文,我被她家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深深地感动。两个生活环境不错的孩子,夏天被要求顶着烈日到公园去卖冰棍,把劳动积攒的每一分钱都交给妈妈保存,为的是让孩子实现一个给妈妈一个礼物,一份惊喜的心愿。当两个不大的孩子分别在绘画展上获奖,就在前往领奖的路上,遇到恶劣天气,刘女士也想着通过路上的艰难,让小孩明白在任何成功的路上都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持续攀援,才能到达成功的顶峰。当然,作为一位母亲,对自己在教育孩子中所秉持的一贯理念又于心不忍,我对此深表理解。我在赞赏刘女士做法的同时,也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我在澳大利亚访问时,所住的酒店旁有一所体操学校,每日傍晚训练结束时,常见家长陪着光头、赤脚、只穿背心短裤的孩子从学校里出来,尽管天气炎热,但很少看见家长为孩子拎鞋和打伞。“澳大利亚人养孩子很‘粗’!”这是许多亚裔父母见面时百说不厌的话题。

“粗养”是相对于“精细育儿”而言。从心理学来看,精细育儿就是“过度”。无论是过度喂养、还是过度教育,都是一种过度的亲密表现。而“粗养”就是不为孩子刻意制造精心呵护,不为孩子提供过分温暖和享受的环境,不用父母的代替包办取代孩子感受生活、接受磨难和品尝挫折的机会,而是将孩子当作伸缩性极强的生命,培养他们与生俱来的自强和跋涉本能。“粗养教育法”中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不怕苦难、忍受挫折和勇敢搏击的“雄鹰性格”,具有较高的社会情商和经受挫折感。

“粗养教育法”过去放在中国,肯定会遭到家长和社会的强烈反对,认为“父母太残忍、不人道”,不懂教育法则,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育法也越来越受到更多年轻和有知识的家长接受,中国国内曾风行一时的“美国虎妈教育法”引发了许多年轻妈妈的点赞就是明证。

我认为,从辩证的角度看。父母对孩子在物质生活享受方面有意进行一点粗养,其实是一种对孩子性格品德培养教育的“精养”。从心理学角度讲,对孩子再爱也应该要保持适当的距离。父母有意让孩子接受一点艰苦和磨难,这不是错误,而是一种智慧,为孩子创造敢于拼打的“粗放艳阳天”,人生才有更开阔的境界。拿我自身来说,我出身在一个当年有较好生活条件的家庭,但小时候,每逢暑假,父亲总要我和弟弟去学种菜,还要去厕所掏粪抬粪和浇肥,我当时觉得又苦又累,又脏又臭,很不情愿,后来长大才明白父亲当时的用意是培养我们的劳动观念和不怕苦累的精神。这种锻炼让我后来在自然条件极为艰苦的西藏边境地区执行测绘任务时经受住了苦与死的考验,获益匪浅。

试想,今天的父母们如果只想用细腻思维将孩子成长中的暗流险滩等阻碍都好心“扫除”了,用舒适的享受把孩子能够忍受苦难的机会都铲除剥夺了,那么,孩子人生成长的营养成分就只有“细粮”和营养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而缺乏黑色食品、绿色食品和五谷杂粮的滋补,就会造成营养结构失衡,形成人格缺“钙”,性格缺“钢”,事业缺“铁”,不具备竞争力和战斗力,干事情都畏首畏尾,谨小慎微。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溺爱,是不可能让孩子得到健康成长的。

我们应该学习刘女士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点滴培养,长期坚持的做法。只要我们按照正确的方法培养教育子女,就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教育成一个人格完善,有所作为的有用之才。(文/陈永,1月5日于中国重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