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美术教育的喜与忧

少儿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指“绘画”的教育培训。画一幅有主题的绘画作品是美术,动手做一个折纸装饰品也是美术,把室内墙面或旧的家具涂刷成心仪的颜色也同样是一种美术。一幅绘画作品可以给你带来愉悦和畅想,更换一件家具的颜色也同样可以换一种心情,所以说“美术”其实质是掌握一种表达思想的语言和方法。少儿美术教育的深层意义在于它是一把钥匙,它要完成开启的使命!所以在少儿美术教育中只顾教授绘画技法或过于单纯教授技法的思路必须改变了,因为在少儿时期偏重技法教学压制着孩子们的思想自由,阻碍着他们创造力的发展。如果以上担心成立,那就是我们对少儿美术教育的忧虑之一。

c28-1

一等奖作品  作者Anya Fan 7岁

其次也借机给孩子们的家长一些谏言,在孩子们学画画时,万不可采用为其代笔完成比赛作品的方式,当孩子通过“代劳”达到目标并由此得到奖赏,除了失掉了一次诚信,用投机取巧得到了内心满足,更丢失了一次对事物的探索、体验的机会,助长了不劳而获的习惯。如果以上担心成立,那就是我们另一层的担忧。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采用单调刻板的绘画教学尽管授课老师技法娴熟,最终导致一个老师带出来的学生所画的画作全然一个面孔,作品的色调相近、风格雷同,显然是对个性的泯灭,而此刻家长可能浑然不知。如果这个担心成立,这种忧虑的危害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因为它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个性。

当孩子们喜欢或乐于参加美术的培训时,父母应首先学会读懂他们,善于与其沟通,和他们共同解决遇到的困难,发挥和挖掘他们独立思考和乐于探求的潜能,无论是欣赏他们的作品或启发他们的美术创作过程中,注重与他们思想的交流。特别关注他们感知能力的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培育其丰沛的艺术情趣和创造意识,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感受、表达、创造美,创造生活。

近日参观了正在展出的“加拿大国际少儿美术比赛获奖作品展”让人眼前一亮,此刻人心已被深深打动。展厅内一幅幅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相信每一位小画家都有自己的故事诉说在里面,都在用画笔表达着自己丰富的思想和感情,都在描绘着美好的愿望和自由的畅想。面对这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精美画作被集中展示供人们观赏十分难得,必然会受到众人赞美,必然会赢得众人祝贺的掌声。在多伦多举办如此大规模的绘画比赛、如此精彩的获奖作品展示是件非常可喜的事情,通过媒体的关注到展览的精心布置可见主办方–大西洋美术家协会的用心良苦,他们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我们也从中看到众多的美术教育从业者们辛勤的汗水浇注出了如此丰硕的成果。此次展览必然对加拿大少儿教育和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有益的启发和影响。

少年儿童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绝不是一个老师两个老师的事儿,也绝不是一个学校两个学校、一个社团组织两个协会所能最终实现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支持。反过来说,孩子的父母能够及时正确地协助教师并对教师的教学多些支持也就成就了少儿美术教育的成长,支持了教师们的施教热情,助推了儿童教育事业,最终实现和拥有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说到这儿不由联想起国内少儿教育的现状,在国内儿童教育的讨论一直未从停过,幼教老师们所从事的工作早已被人们视为事关未来的重要职业,甚至把幼儿教育称为“灵魂启蒙工程师”美誉,但这些承担着巨大责任的“工程师”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有报道说,幼儿教育的报酬非常低,而且工作责任心极强,要面对领导的管理条例又要面对各种家长的眼光和尖刻的唇舌,由此造成优等生不愿意做,普通生做不了,幼教队伍的质量无法保障,当然这也与制度有关,据悉在多伦多很多从事少儿美术教育的非常优秀的教师同样处在低收入人群当中。如何通过教育造就一个健康有素质的人不是儿童教师所能独立完成的,它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的协调。

与少儿教育相关的父母和家庭都十分关注关于教育的话题,教育出了问题多数人都将责任推向政府社会和教育部门,可是家庭影响的偏执更不可忽视。比如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值过高、盲目追从、虚荣心太强、务实自私等不良习俗影响着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以前在国内参与少儿美术辅导时曾遇到过一些现象或许能体现出整个教育系统末端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有一位家长送来她正在读小学的孩子参加美术课的训练,听说这个孩子还报名参加了音乐、书法、游泳的学习班,看着这孩子每次带着困乏的表情来到学习班里不由得让人心疼,你想在学校已经不轻松了,尤其在中国父母们都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每天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大量课外作业,家长再将他们的课余时间排的满满当当,请问他们还能承受多少,你倾听和过问过他们吗?你曾问过他们都喜欢做这些事情吗?你观察和考量过他们具备了这些潜在吗?… 前面说过的这个学生在培训着的孩子当中绝不是个例,好多好多包括在国外的这群中国孩子都同样在走着这条看不到边的路。

还有,诸多美术培训者在广告中承诺凡报名者均保你的孩子实现“画家梦想”,甚至保证这些毫无自我选择权的孩子考入一线院校,明目张胆地欺骗自己的良心,误导着心切的家长和天真的孩子。一次课余我单独和一位家长聊天从侧面提到这个问题,这位家长说,为了孩子的未来必须多学些特长,多掌握些技能,增加更多的竞争能力,再说别的孩子都在学特长,不学做父母的心里不安,就会有危机感….这些家长们是否为了自己的偏见和一厢情愿剥夺了孩童们的天真自由?是否盲目跟风抹杀了他们的天分?大量的强制性制约和专制的安排是否灼伤了他们健康的心态?如果不是,为什么在他们走入职场时有那么多的毕业生因缺乏创造力、合作精神和乐观的人生观而败下阵来呢?(杰夫,2015年12月20日写于多伦多,邮箱redgallery@126.com)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