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民币篮子

不喜欢按照常理出牌的中国央行近期抛出“重磅炸弹”。12月11日周五晚,央行网站刊登了一则类似观点讨论的文章,文章开宗明义地表示,观察汇率要看一篮子货币。事实上,这样的说法并无太多新意,但与此同时,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同时公布了CEFTS人民币汇率指数,让市场感觉到央行在暗示一些新的政策变化。

在过去的很多年前间,市场分析人士一直试图通过某种可以量化的方式来模拟中国央行设定中间价的习惯,以及预测人民币即期汇率的走势。不管以何种方式来模拟,其方法都是通过设定某些货币的权重,并选取该货币在某一时点的价格,并加权平均得出一个所谓的人民币汇率指数。与此同时,国际清算银行(BIS)也一直在按月公布主要货币的实际和名义有效汇率。但到目前为止,市场上没有任何一种指数能够真正模拟并大致预测人民币的走势。从央行每天设定中间价的方式来看,其基本上属于“迷踪步”,多数情况下变动幅度非常小,也有一些情况下与即期汇率有非常大的差距,也出现过如今年8月11日那样突然大幅调整中间价的状况。在本次汇改后,央行表示,未来的中间价设定将以前一天的收盘价为基准,但到目前为止,市场的感觉是央行的中间价设定大致与收盘价接近,但关系并不十分密切。比如说12月4日周五市场收盘前,人民币即期汇率突然冲上6.40,但周一的中间价仍然开在6.40下方,直到周二才让中间价开在6.40上方,这让很多市场参与者往往有种“猜不透”的感觉。

当然,文章的时点也值得玩味,让市场关注的另一个背景是,文章发布前的一周中,人民币出现了史上少见的快速贬值,兑美元的汇率创下了4年新低,并攀上了6.45的关口。从央行的历史表现来看,经历这样的波动后,往往会有一些高层官员出面“吹风”,同时也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抚平市场的剧烈波动。但这一次,市场等来的却是一个全新的方式–一篇观点文章,同时加上一个人民币汇率指数。发布者是央行下属的市场服务机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这样一个似乎不经意的举措,其实告诉了市场至少三件事情:第一,中国已经正式对外发布了官方的人民币货币篮子,包含十三种货币,其权重一目了然,这是官方首次明确篮子的构成以及权重,也有利于为市场提供一个新的观察指标。第二,按照这个篮子计算,人民币汇率今年前11个月升值了2.93%,这似乎在暗示即使在过去的一个星期中人民币兑美元贬值了大约1个百分点,这样的幅度也是正常的。与此同时,官方也提及了按照国际清算银行货币篮子和SDR货币篮子来计算的人民币汇率指数,这两个篮子计算的结果分别是人民币升值了3.5%和1.56%。由于SDR篮子仅有四种主要货币,其他篮子算出的人民币升值幅度较高,也表明人民币兑新兴市场货币的升值幅度更大。第三,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争论未来可以以官方篮子作为基础,这似乎表明央行的政策重心出现一些偏移,此前人民币的汇率走势主要取决于资本流动,即一旦资本流入,央行会“下意识”进入干预模式,通过买入美元的方式来熨平市场波动,出现资本流出则为卖出美元。在这样的情况下,央行其实成为了市场预期的对手,也会经常显得很尴尬。在篮子模式下,央行可以根据经济和贸易发展状况,主动推高或者推低人民币汇率,从而真正引导市场预期。这也暗示中国已经为资本账户开放以及未来可能的资本流动作出准备。

目前世界上以篮子货币为管理模式,最为成功的国家是新加坡,新加坡采用所谓的BBC模式(Basket, Band and Crawl)分别指篮子、区间以及爬行。在这一模式下,新加坡放弃了利率政策, 转为盯住新加坡元的贸易加权汇率。在实际操作中,新加坡金管局会给出一个大致的区间和走势方向,但同时希望汇率在这一区间内稳步地“爬行”。这一模式的成功之处主要仍在于新加坡金管局通过长期的操作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因此一旦新加坡货币当局开始干预汇率,市场都会快速退守,而很少会采取“恶意攻击”的模式。

从中国目前面临的状况来看,短期内可能考虑借鉴新加坡模式,但长期来看,作为经济大国中国不可能放弃利率政策,更加重要的是,中国要考虑通过某种方式来输出自己的货币政策,而非采取跟随模式。以人民币篮子此作为起点,中国应该考虑逐步建立更加现代透明的货币政策体系。

当然,从短期来看,人民币篮子概念的推出,也暗示着央行向市场传达这样的信号,即央行将逐步减少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水平的关注,这似乎意味着在美元走强的大背景下,人民币不想也不会再紧盯最强货币。(转载自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