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崩溃论”错在哪里?

想象中国经济列车脱轨并不难。十四年前我来到亚洲时,日本就有许多人这样预测(按名义价值计算,日本当时的经济规模是中国的3倍)。当然,他们的逻辑是,中国经济一定会被自身的矛盾压垮。

毕竟,这是一种政府管理的经济,容易导致资本错配并依赖浪费性的投资。中国镇压性质的政治机构在国内安全方面的支出比在国防上还多。

民众对于共产党官员的愤怒与日俱增,后者中许多人都深陷腐败,并大肆参与土地强征。粗略计算,中国经济展现出的是惊人的增长。然而,这种增长模式正在污染空气和水源,毒害中国公民(这种情形并不少见)。

所有这些分析都没错,但其结论–内在压力将导致社会混乱并使经济崩溃–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它低估了共产党在改善数亿民众实际生活水平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样也低估了共产党爱国宣传–经历了100多年的屈辱,中国终于“站起来了”(用毛泽东的话说)–的力量。

以某些标准衡量,中国非但没有崩溃,而且已变得越来越强大。中国的产出是日本的两倍多。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去年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在短短15年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从美国水平的8%跃升至25%。

在日本,许多人私下里希望看到中国倒下。这并非毫无缘由,他们害怕一个不放过历史问题、一心复仇的强大邻国。然而,在美国和欧洲,同样有人错误地把中国当纸房子。《中国即将崩溃》(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之类的书多年来一直畅销。实际上,可以既指出中共威权体制的缺陷与严重不公,同时又避免预测这一体制即将终结。在某个时候,共产党将败给别的什么东西。所有王朝都会衰落。然而,几乎可以肯定,中共继续掌权的时间将超出许多人的预期。

中国崛起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事件。在许多西方人看来,其重要性被恐怖主义威胁、以及同时带来机遇与破坏的技术革命盖过了。然而,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的复兴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将全球重心从西方引至东方。

经济上,中国已改变了原材料生产国(从安哥拉到澳大利亚)的前景,尽管中国经济放缓导致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下跌。政治上,中国改变了几乎所有国家的谋划。美国已经重返亚洲,即便该国外交官在掂量对日本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继续无条件提供安全保障的适宜性。在商业与实力的吸引之下,英国不顾华盛顿反对,加入了一家中国主导的银行,该行旨在挑战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机构所代表的战后秩序。

中国的崛起也伴有风险。有两大风险最为突出。首先是战争。在适应崛起的强国方面,人类历史上的记录并不良好。随着中国日益壮大,北京不会接受“美国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至少在其认为天然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中美两国围绕南中国海一些人造岛屿所发生的龃龉预示着未来的危险态势。还有中国国内针对日本不时发作的、愤怒的民族主义。

其次是环境方面的风险。可以理解,中国人民渴望过美国人一样的生活–开美式大排量汽车、拥有美式大容量冰箱。同样有此渴望的还有13亿印度人以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数以亿计的民众。目前尚不清楚我们的地球是否能够满足此般欲望。在没有重大技术突破(似乎可能但又并非注定)的情况下,有些东西可能不得不放弃。这将重新把我们带回冲突之中。

尽管风险重重,还是应该庆祝中国的崛起。二战后的日本向世界证明了,繁荣与现代化并非白种欧洲人和美国人的专利。中国也已证明,即便其成功还不能完全与日本相提并论,也可以在大得多的规模上追赶日本的成功。

现在庆祝似乎不合时宜。中国模式难道不是濒临崩溃?中国经济增长下滑的速度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而且还可能进一步放缓。这或将引发一场金融危机。自2009年以来,中国的债务已经翻番。在经济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时,要掩盖经济中的裂隙并不难。但如果增速降至3%,或许就不那么容易了。即使中国能够避免爆发全面危机,也很可能陷入困境。劳动力正在萎缩。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在短短15年间,中国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将超过65岁。那些中国崩溃论者现在看起来难道不像预言家吗?

事实上,中国无须做得多么好就可以改变世界。鉴于其人口规模,如果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只达到美国的一半,其经济规模就将是美国的两倍。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教授所著的《大国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Powers)指出,军事与外交实力将随之提升。那些寻找中国经济裂隙的人将会有大量发现。那些幻想“中国威胁”即将消失的人将会感到失望。(转载自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