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牛天敌本来就少,天敌又恢复缓慢,是以羚牛种群数量成为“秦岭四宝”之最。人类的关爱是羚牛幸福的源泉,这里辑录三则故事予以证实。
1
三官庙何姓村民在三星桥附近发现一只刚出生4天的羚牛幼仔。它卧在路边一动不动,脐带未干,体毛浅褐色,柔软无光泽,四肢色深,面部浅褐色,吻部及两耳深褐色,背部棕褐色。幼仔能站立走动,却虚弱得很,不停发出“哞哞”叫声——也许是牛妈妈受惊逃跑时把宝宝遗弃了。他把它抱在怀里,送到大古坪保护站。
保护站的人用开水冲牛奶粉,倒在盆里,递到嘴边,它却不吃。可把大家急坏了,这样下去过不了一天,小家伙就会饿死的。
他们干着急没办法,这时有个村民闻讯赶来,手里牵着只母羊。他说,他家母羊刚生了仔,奶水旺得很,小羊仔吃不完,干脆让小羚牛也吃吧。母羊看到小羚牛吃奶,不停地躲闪,拿蹄子踢,用角抵。两个人上前把母羊固定住,另一人把小羚牛抱到羊胯下,扳开它的嘴,将奶头塞进去。它是饿急了,嘴巴蠕动着啜吸起来。宝宝尝到了甜头,自己钻到羊妈妈胯下吃奶,羊妈妈不再拒绝,还幸福地“咩咩”叫唤,伸出软绵绵的舌头舔“牛儿子”的皮毛。小羚牛吃着羊奶长大了。
保护站对面树林茂密,花草丰美,是羚牛理想的栖息地。羚牛幼仔在人们的簇拥下离开保护站,走过西河,还“恋恋不舍”地回头张望。哪知它又蹦蹦跳跳地回来了,“赖”在人们脚下。他们费了好大的劲,才护送到对面山坡,看着它欢快地钻进山林……
2
一只羚牛在20米开外的河边“散步”,体型高大,毛色灰白,时而漫步,时而驻足,跨过河流沿河觅食,走进东河台沟口李启红家院场。两条看门狗发现后叫起来,引起房内李启红的注意。面对狗的吠叫,羚牛满不在乎,在院场里走过来转过去。李启红判断它没有攻击意图,遂小心翼翼走出房门,和大黄狗一起把羚牛“请”到院场外。
羚牛在院场外庄稼地游逛一阵,又沿河前行,家里那只白狗将其“相送”一程后返回。李启红与它保持10余米距离慢慢跟随,不时地在它附近抛掷小石块。驱赶、引导200多米,羚牛从河道爬上山坡走进山林。
后来李启红给儿子办婚事,噼哩叭啦鞭炮声迎来新娘,也邀来一位特殊客人——羚牛,给婚礼平添许多喜庆。那天新娘刚被迎娶进门,鞭炮声大作。这时,对面山林里出现一只羚牛,一边从容下山,一边观望婚礼,还悠闲地在树干上蹭了几下犄角,径直来到一片菜地,旁若无人地吃起来。主人、客人大为惊奇,纷纷追逐观望“相送”。它却毫无惧色,饱餐一顿,潇洒离去。
这些年东河台村民与羚牛友好相处,经常碰面,彼此平安无事。羚牛常常天黑了来,站在院场,将硕大的牛头伸到窗前,透过玻璃和他们一起看电视。李启红满脸豪迈,却也流露出抱怨:“羚牛晚上看电视时,我们没法出门上厕所,只好把尿桶放在屋里……”
3
这是我在三官庙时向导讲的一件救助羚牛幼仔的事。
有年夏天,向导和几个人在光头山一个阳坡林间空地,准备放下背包休息一会儿,突然,左前方一个白色的身影出现在眼前。“一只羚牛——”大家顿时又惊又喜,又害怕惊扰它,立即慢慢蹲下,双眼注视它的一举一动。它把头埋在青草里吃着,并未察觉到他们的存在。过了一会儿,他们慢慢靠近。原来是一只小羚牛,约莫两个月大。发现他们后,“噢”地窜出很远,立在一块石头后面打量,稚气的眼睛里充满好奇和迷惑。
见没有危险,它开始在灌丛中觅食,不一会儿,竟向他们这边走来。他们起身它就后退几步,但并不跑远。突然,小羚牛从坡上蹿下来,然后绕到他们后面,在林中一个小水滩前低头饮起来。他们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它就为水而来。饮完水,它又跑到山坡上觅食去了。
看着它孤孤单单的样子,他们不禁替小家伙担心起来。他们一路上并没见到羚牛群,可见小家伙是被妈妈遗弃的。落单的成年羚牛都难生存,何况这么个幼小生命。他们希望牛妈妈或是同伴能把它带走,回到属于自己的天地,而不是孤独游荡在这危险的地方。
这样的希望本是渺茫,他们只好决定把小家伙带回保护站,帮它渡过这段脆弱的生命历程。于是,向导模仿起牛妈妈的叫声,小家伙果然朝着声音走过来,慢慢走进包围圈。大家一拥而上捉住,捆住四蹄,连夜背到保护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