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影响中国的最大趋势(1)

–WTO农业大冲击(财政部长是最清醒的人?)系列评论

2015年7月1日是中国入世满15年。中国加入WTO 15年过渡期或保护期即将到期,近期有很多针对WTO过渡期结束对中国的影响的评论。笔者非常尊重的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在内的不少观察员认为,WTO保护期结束没有大碍,中国即将融入全球。看完这诸多评论后笔者不得不感叹,中国的精英其实很多集中在政府部门--对WTO的影响有深刻认识的是政府官员。相比而言,各路评论家在听完高官的演讲后能够正确解读的竟然寥寥无几。

我们先来看看财政部长楼继伟在清华大学发表主题为“中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及实现途径”的演讲。楼部长认为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非常大,并就中国如何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提出四点建议。第一个建议是:最大的潜力在于释放农业人口,放开价格,让市场配置资源。资源配置的结果,必然是粮食生产减少。对这一点不必过分担忧,适度进口就行了;第二点是户籍改革。第三点,合理的城镇化。第四点,社会保险体系必须改革。楼部长讲了四点建议,其实前三点讲的就是同一件事,即减少补贴,增加粮食进口,通过户籍改革和合理的城镇化安排让农场人口流动到城镇。

楼部长的讲话在网络上引发激烈争议,从经济发展速度,中等收入陷阱,粮食安全到劳动法等等,各路英豪纷纷发表评论,赞扬抨击者都为数不少。这些评论涉及的的角度众多,但笔者惊讶地发现,并没有人从WTO对农业大冲击的角度去解读楼部长的演讲。而即将到来的WTO农业大冲击,正是为什么楼部长要在这个时候提出释放农业人口、户籍改革、城镇化和社会保险体系,因为这些根本性问题,是中国很快将不得不面对的。(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不完全同意楼部长提出的全部方案,尤其是《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论述。)

让我们把眼光拉回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时候。中国承诺对小麦,玉米和大米每年给予从500万吨到750吨的进口配额,配额之内征收1%关税,配额之外征收65%关税。除此之外,中国还承诺将对农民的补贴总量限制在农业生产总值的8.5%。WTO农业协议只允许使用关税对农产品贸易进行限制。粗粗一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仔细一想,国外的小麦,玉米和大米如果被征完65%的关税后,如果不只有品质优势,而且还有价格优势,就可以长驱直入,几乎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国外粮食产品在中国国内驰骋了。

中国被进口粮食作物占据市场的一天是否会到来?什么时候到来?以小麦为例,进口小麦的到岸价大约比中国小麦价格低30%。如果加上65%的关税的话,大约比中国小麦价格高35%。但是国内小麦的生产成本每年以10-15%上涨,而国外主要产粮国生产成本基本稳定。如果人民币汇率稳定的话,快则三年,慢则五年,国外小麦将以质优价廉对国内小麦造成严重冲击。玉米和大米的价格差异有所不同,但基本情况类似。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另一位重量级人物,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的发言。韩俊说:中国农业面临几个挑战。第一个挑战是中国国内的粮食价格,现在已经普遍的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几乎所有的品种,而且国内外的粮食价格的差距还在逐渐地扩大。第二个挑战是中国的劳动力越来越贵,土地的租金越来越高,农业的投入、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越来越多。所以说中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高成本的时代。第三个挑战是:中国现在实施的粮食补贴,已经逼近了加入WTO的时候承诺的黄箱补贴的上线。特别是中国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已经可以说是接近极限。资源环境的极限在中国已经不是亮起了黄灯,而是亮起了红灯。

敏感的读者应该可以清楚地看到,WTO对中国的最大冲击就是农业!因为农业是中国最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而留给中国应对农业大冲击的时间只有三到五年了。从目前公开发表讲话的情况看,对此具备最清醒认识的,包括上述两位中国政府官员。(作者苏东亮是加中农业促进会理事,加拿大绿地农业总经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