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残臂擎起科学的火炬

–谒福州高士其故居

“蜜蜂是怎样酿蜜?”“小鸟为何能飞?”“海水如何是蓝色的?”小时候,好奇的我对大千世界充满的疑问,很多是在读他的科普小品中得到了答案。

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他的名字–高士其。这位身残志坚的伟大科学家、科普作家,用科普诠释了多少人的科学迷惑,让多少人打开了对自然科学了解的大门,让多少人在他的科学小品中成长,让多少人的今天还对他不能忘记。

提起他,人们都不禁怀有无限的仰慕和敬意。这位从23岁起患残疾,到83岁离开人世的科学家,是新中国科普事业的创始人。虽然他一直瘫倒在轮椅上,但却为人类和平幸福与科学传播孜孜不倦地奋斗了六十年,用病重的残臂擎起了科学的火炬。

近日的一天,我到福州看女儿,走到福州五一北路鳌峰坊3号,无意中发现这里是高士其的故居。于是,我踏进这座旧式庭院,寻找他年幼时期在这里学习生活的印迹,感受这位科学先驱童年少年时代的成长环境和形成人格魅力的地方。

w1-1

这是一座普通的旧式平房院落建筑,始建于明代,原为明代学者郑善夫的“迟清池”遗址。现存建筑为清代和民国重建,1991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2005年重修,保持过去的原貌,2006年11月1日对外开放,为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故居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面白灰围墙,内里砖木房屋,白墙黑瓦板壁。主体建筑为前厅、天井、正堂、后厅,侧厅、厢房,花厅内有小庭院、假山、水池、楼阁、书房等组成,房屋为穿斗式木架,双坡顶。环境清幽,建筑精巧,布局合理,不失为一幢艺术高超的清式建筑。

高士其1905年出生在这里,童年少年时代就在这所房子中度过。现在这里是“高士其故居陈列馆”,内分5个展厅,包括图文展版和实物。迎面正厅是一尊他的铜像,照壁上挂着是他的油画像。左侧开始第一展厅“人生历程”。展版前言写道:“高士其(1905–1988),福建人,著名的科学家、科普作家、教育家、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这一展厅介绍他的童年时代,他的父亲高赞鼎是一位学识渊博、刚正不阿的知识分子。辛亥革命后任我国驻墨西哥外交使节。母亲何咏阁,出身秀才人家。能诗善赋,解放后任福州市政协委员。高士其1912年在福州北城小学、明伦小学接受正规教育。童年少年时代他受家庭熏陶和现代教育,为今后的学业打下很好的基础,直到1918年考取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即清华大学前身)才离开这里。少年的他深感到科学的落后,列强欺凌中国的耻辱。他立志要科学救国,振兴中华中族。1925年他以全优成绩毕业于清华,后赴美深造。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化学专业。1928年他被芝加哥大学聘请为细菌性试验室助理。在研究脑病毒时,一个装病毒的瓶子破裂,病毒侵入他的小脑,破坏了他的中枢运动神经,造成了他终身无法治愈的残疾。但他却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学业,以优异成绩从美国芝加哥大学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第二展厅是“献身科普”。这一展厅介绍他1930年回国途中,东渡大西洋,经欧洲四国,游历17个国家,考察他国的科学发展成就。回国后任南京中央医院检验科主任,后辞职前往上海。1932年参加陶行知发起的科学大众化运动,编写《儿童科学丛书》。1934年他发表第一篇科普作品《细菌的衣食住行》时,将原名“高仕錤”改为高士其。并郑重宣布“去掉人旁不作官,去掉金旁不要钱”。这句话成为他终身恪守不渝的誓言。“启蒙愚昧,觉悟思想,让科学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共同拥有的财富”。从1935年到1937年,他用颤抖的手写下了《细菌与人》、《菌儿自传》等近百篇科学小品。1949年到1966年,他共创作了近70万字的科学小品,撰写大量的科技诗、科普论文,出版了科普图书专集。1975年高士其提议成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并创建中国科普研究所。

第三展厅是“关爱孩子”。高士其一生都是在传播科学,他要让中华民族一代代不再成为科盲。他结合孩子求知好奇想象的特点,写下了《散花的仙子》、《霍乱先生访问记》、《打花鼓的姑娘谈蚊子》、《天的进行曲》等许多科普童话童话诗作品,他的《高士其科学童话》作品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清新,富有故事想象的空间,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成为一代代孩子们成长的教科书和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他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高爷爷”,他无数次来到孩子们中间,和孩子们在一起,解答他们求知的疑惑,了解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愿望,写出大量的科学小品成为孩子们有趣爱读又增长知识的读物。这一展厅展出大量他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照片,以及孩子们与他交往写的书信。

第四展厅是“温馨友谊”。这一展厅介绍了高士其的人生中,得到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人士的关怀和帮助,其中有患难与共的战友、国际友人、作家、学者,以及平民、学生等。1937年他到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接见,称赞他是“中国红色的科学家”。1976年全国四届人大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高士其代表科普”。展厅中还有邓颖超、方毅、宋任穷、卢嘉锡等为他的题字,以及学者写下的《高士其爷爷》《走近高士其》《高士其研究专集》等著述。

第五展厅是“故土亲情”。介绍高士其祖籍山东勃海,高祖曾在江西任知县,后弃官到福州定居。高士其出生后在这故居的小楼上生活,3岁随父母到苏州,5岁又回到这里,到14岁离开。但他无论在那里,都对生养他的这个地方充满了感情。展厅有他童年、少年的照片,以及他解放后几次回这里与母亲等家人的合影。还有他写的文章和给家人的书信等。在他的文章和与家人的书信中,多次描述对故乡这里的依恋和对童年的回忆,表达他一直感恩这闽山闽水的养育和对故乡亲人深深思念的情怀。陈列馆中还有他童年生活使用的床铺、书桌、油灯、笔墨砚台等,以及他晚年工作、生活的用具旧物等。

那天下午,天色明亮,故居中来往参观的人很多。我看完了全部的展览,站在故居正厅的高士其铜像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息。高士其人生历程曲折,23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遭受命运的打击,开始在轮椅上的人生。但他身残志不残,不忘自己立志科学报国的宏愿,并终生为之而奋斗。他到83岁去世,整整60年间,以残疾的身躯,用颤抖的双手,写下无数科普文章,传播科学,普及科学知识。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一样,他愿意作知识海洋中的一片微波,一朵浪花,一丝春风,和大家一起扬起科学的风帆,和舟共济,全速前进。他为中国乃至全人类科学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荣誉。1999年12月13日,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一颗编号3704号的行星,正式命名为“高士其星”。中共中央组织部确认他为“中华民族英雄”称号。

这时门外涌进了五六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他们欢跳地参观展厅,走过铜像时,发出一声声欢叫:“高爷爷!高爷爷!”可见高士其科学的一生对孩子们影响多么大,在孩子们心目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让一代代人在他的科学童话中成长。沿着他指引的科普发展之路,探索更为广阔深邃的自然科学世界。

“生命啊\你是一首唱不完的歌\你歌唱欢乐的大地\你歌唱喜悦的春天……”这是他的一首科学诗中的一段。高士其一生,用残躯推动着科学的普及,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站在高士其铜像前我的内心由衷地发出赞叹!不禁向他的铜像深深地鞠上一躬。

天井中两棵盆景式的榕树挺挺直立,枝叶繁茂,昂首向天,显示出勃勃的生机。 仿如高士其这位闽籍老人青春常在,站在这里,用残臂擎起科学的火炬,引导人们向科学的春天进发。(文/王建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