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孩子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一直是困扰家长们的一个永恒话题。不管孩子是一岁,还是二三十岁,我们都希望能跟孩子有更好的交流。孩子听话一点,家长就更放心一些。这就是今天的主题跟大家分享一下最近的一次家教讲座:如何交流,孩子才会听。
十点多,哈密尔顿的移民安置员蔡锐把PPT投影仪设置好,大家陆续到场,参加的人数有近三十人。三分之一的妈妈们,三分之一是爸爸们,还有三分之一是老人(爷爷奶奶们)。接下来,大家轮流着分别介绍了一下自己孩子的年龄以及跟孩子们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在当天的听众中,孩子的年龄有一岁半的、五岁的、十几岁的、二十几岁的,一直到五十多岁的。这里我把部分的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
有一位老者介绍说:“我的孩子们都四十多岁了,他们的工作都很好。孙子们也都上大学了。我没有什么不满的地方,只是跟孩子辈,特别是跟孙辈的交流很少,每次他们都似乎很忙。打个招呼,就看电脑或手机了。不知道他们忙些什么,真希望能够跟他们多聊一聊”。
有一位大妈分享了她的困惑:“我很想帮我的孩子,给他们带带孩子,做做饭。他们那么忙。可好,儿子、孙子似乎还不领情。他们说他们的同事、同学都是自己做事,自己带孩子,这样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务事包办,会让孩子懒惰,不懂得合作和劳动的幸苦。所以,他们并不希望我给他们帮忙,也是蛮伤感的”。
有一位妈妈介绍:“我有两个孩子,大的十岁,非常好,听话,懂事,没有给我们惹麻烦。我们很放心。唯一一个不好的就是会给人欺负。在学校,其他小朋友会欺负她。我们也有一些小担心。小的那个呢,正好相反,总是不听话,才五岁就有自己的想法、主见,很累人。在学校里她倒不会被人欺负,只要她不欺负别人就好了”。
还有一位父亲介绍说:“我的孩子18岁了,学习很好,我们为他骄傲。但他每天都很忙,来去匆匆。难得跟他有些交流,对话。真希望他能放慢些脚步”。
有一位母亲分享:“孩子比较调皮,在学校被老师写条告状批评,家长如何处理呢?”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处理的方式就会有区别。处理时要根据不同的事件,不同的人,孩子的年龄、性格等等,区别对待。但交流方法还是有它的基本原则和共性,这跟数学的公式一样。在掌握了根本的基础上,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发挥。
从以上分享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点:交流、沟通和理解是一个家庭永恒的课题。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担忧,也就要求有不同的交流方式。当天讲课的内容涉及到四个方面。第一,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强调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第二,了解东西方文化、价值、礼节礼仪的不同。第一、第二点是介绍家教的理论。因为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我们都是孩子的教育者。大家对家教应该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在共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交流。第三,如何倾听,以及听的技巧和重要性。第四,如何表扬以及批评才能达到效果。
因篇幅有限,我就不一一介绍,有兴趣的家长可以来听我的讲座。这里主要介绍第三点,即听的重要性。这是方法论的介绍,是大部分来自中国的父母不了解的理念和方法。也是我在学习家教课程过程中,自己感触比较深的一点,觉得很有必要跟大家分享。
英文的交流是Communication,一讲到交流,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讲,或者是谈,对吧?我们中国家长,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跟孩子讲道理。但是,今天我要挑战一下家长朋友们,交流是以“倾听”开始。用Positive Parenting(积极家教)里的一个交流公式来阐明个道理:Connect Before Convince。意思是指在说服或和跟孩子讲道理之前,家长需要跟孩子有心灵的沟通和交流。Connect是指了解、理解的过程,是个调查研究的过程,如何果没有这个过程,又何来有效说服呢?
这个道理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做起来也不困难。挑战的地方是我们要养成新的交流习惯,改变习惯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家长朋友要做好准备,给自己一些时间,来学习这个方法,训练这个方法,以及不断反思和提高。最后变成一种习惯。当与孩子遇到矛盾,冲突时这种CBC的交流方法的实施就显的特别重要。CBC的步骤如下:
第一我们要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第二,做个好奇的求教者的角色。第三,做个谦虚的建议者。听,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件事,但要做好却并不容易。一个好的咨询师的第一要素,就是一个懂得倾听的人。是带着同情的,理解的心去倾听。目的是与客户建立起信任的关系,让客户首先感到被重视和理解。这个方法就是家长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不带主观意念或偏见的态度去倾听。倾听就是专注地听。这是重视和爱护对方的表现,当你注意力集中时,孩子就会感受到他的重要性。希望这个态度能让他心理的压力得以缓解,让他明白家长愿意理解他,目的是让他感觉到他是安全的,是被关爱的,以及是被保护的。
当孩子介绍完情况后,这时就进入了求教者的角色。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比如询问他们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有时孩子会有让你臆想不到的好建议。比如,有一位妈妈抱怨,给孩子分配了洗碗的任务,但每次他总是拖拖拉拉完不成。后来就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说他愿意做饭,不愿意洗碗。结果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是调动孩子的主动性、能动性。他们自己想出的方法,他们更愿意花精力、时间去执行。所以从这一个小小的步骤中,就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主动性、合作精神,以及培养孩子独立的尊严。
如果我们把问题看作是一个蓝球,当孩子把问题呈现给家长的时候,这个球就传到了你的手中,这时你的任务不是想方设法去投篮。家长的任务是传球给孩子,提供一个最佳位置,让他们去投篮。所以不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唯一解决问题的人。家长只是孩子的陪衬,提供条件让他们投篮。
第三,有时孩子的建议不合理,那这时我们就需要充当一个教练员的角色,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讲道理,提供选择。跟孩子一起商量,制定计划。原则是让他们有主动权、参与权。
这三步骤就是培养孩子的情商的过程,虽然繁琐一点,但一劳永逸。我们家长的通病是跳过了第一步、第二步,直接到了第三步,给批评,给建议,给指导。可想而知,效果自然不会太理想。
现在就用这个方法来应对之前家长提出的一个问题。以一位父亲的问题为例“他说他的孩子太忙碌了,没有时间跟大人交流,匆匆就是对他的描述。”这种情况如何处理呢?孩子连时间都没有,没有交流的机会,又如何倾听呢?
我的建议是,第一,建立跟孩子的Connection,家长要花点时间先观察孩子,他们到底关心什么事情,兴趣什么,要开始对他们的事多一些关注。在做好了调查了解子后。对孩子们所关心的事情,分享一些自己感受和意见。最重要的是对他们认真投入的态度给予肯定和赞美。第二,当孩子意识到家长对他们关心的事很重视,他们会很高兴。因为人都希望被重视和关注(当然,是那种让人能接纳的方式)。下一步,在适当的时候家长提出自己的想法,困扰或要求,比如很想跟他们多聊一聊等等。第三,征求孩子的想法、感受和建议。最终达成共识。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这个方法听起来很好理解,也很有道理,但现实中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该怎么办呢?又该如何解决好倾听与时间,精力的冲突呢?这个话题要等到下回分解了。最后,引用李镇西老师的一句话与家长朋友们共勉:“孩子成长就一次,爱孩子不但是家长的责任,更是一门艺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与孩子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