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个冬天,美国东北部地区遭遇史上罕见的严寒。五光十色、物欲横流的纽约城,伴随着气温骤降、是流浪汉人数激增。无家可归者达到60万,其中25000是未成年人。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激励过无数人的“美国梦”,是否渐行渐远?
曼哈顿。小岛上狭长的一个小区。一套公寓的价钱,正如那里举世闻名的摩天大厦一样,越长越高。但是工资呢?可就没有这样的势头了。所以,现在在纽约,贫富差距是最热门的故事之一。
热到什么程度呢?有点像壁纸,正因为无时不在、有时反而视而不见。
今年冬天,一个天寒地冻的早晨,我出门去做两次截然不同的采访。第一个对象是一家慈善机构,故事是流浪汉越来越多;第二个对象是一位获奖的建筑师,这篇人物专访将在一个经济栏目中播出。
第一项任务。我来到名叫“时代广场”的一座大楼外。这座楼的前身是豪华酒店,大厅内仍然有原配的花岗岩楼梯、黄铜饰品。由于年久失修,到了1980年代酒店彻底衰败。现在经过重新装修,改建成流浪汉收容中心。
负责该项目的慈善机构专注改建,帮助流浪汉重新自食其力。同时,他们也向流浪汉提供就业培训、医疗救护、心理咨询。
纽约穷困潦倒、无家可归的家庭越来越多、增幅增速令人眼晕。许多家庭都是工薪阶层,月月工资月月光。这样的日子朝不保夕。更多的人好像一朝“失足”、就丢掉了栖身之处。
离开大厅,去参观“客房”。和宽敞、堂皇的大厅形成鲜明对比,客房很袖珍,但是整洁干净,配有小冰箱、炉灶,一个小小的水池,还有几个橱柜。客房里没有任何花哨的装饰品,但是,给流浪汉提供的是一张白纸:一个离开寒冷的街头、重新开始生活的机会。
窗外,纽约“时代广场”尽收眼底,鲜活亮丽的景色,消费主义的顶峰。巨大的屏幕不停地闪烁,向摩肩接踵的人群推销着奢华享受。多少人可以买得起呢?
慈善组织的发言人告诉我,很快,他们将着手修建一种新的居住空间:公寓,专门提供给那些还没有落魄到无家可归、但威胁步步逼近的那些家庭。
纽约出现“可承受住房危机”(Affordable housing),这个词我们早就耳熟能详。发言人告诉我,低收入的工薪阶层面临巨大的压力,他们希望做的是
在这些家庭“跌倒之前扶(他们)一把”。
参观完毕,录音结束。我离开时代广场、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坐地铁几站,到了曼哈顿西侧的“高线公园”。这是一个由废弃的铁路高架桥改建而成的绿道和带状公园。
置身这座空中花园,美丽壮观的哈德逊河尽收眼底。“高线公园”是纽约最新景点之一,现在,两侧盖起不少公寓,彰显奢华设计。
我要做的故事,中心人物是一位建筑师。他的强项是在这些高档公寓内部设计安装游泳池。在亚洲这很新潮,目前正在纽约流传开来。因为项目只完成了一半,建筑师在一套样板房中和我见面。样板房既漂亮又舒适,卫生间内有壁炉,一面镜子可兼作高科技显示屏。
采访期间,他给我看了艺术家绘制的复式和三层楼顶套房的效果图。屋内是品味不俗的棕灰色系,高大宽敞的房间,优雅明亮的灯光。窗外是纽约景色。
效果图美轮美奂,让人不由屏住一口气。不过,公寓的价码也有同样效果。一室公寓(studio)起价三百万美元,楼顶套房最高售价二千二百万美元。
一个上午的时间,我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但是,两个采访人讲述的,其实却是同一个故事。我突然意识到,有钱的和没钱的,分别坐在自己那口井中,很少观望对方如何生活。但是那天我看了两口井,其间的差距更像是鸿沟,难以预见如何缩小。
明年,美国人还会更多地听到有关贫富不均的辩论。竞选期间,总统候选人都将大谈提高最低工资、提供可承受住房、向占人口1%的富豪阶层增税。所有这些,根源其实都是一个大问题: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在纽约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历史上,纽约曾经出现过无数梦想成真的故事。身无分文的男人女人来闯荡,靠着吃苦、勤劳打成天下。
但是,纽约已经变了,仅有勤劳好像是不够的。对于许多人来说,梯子的下一阶好像永远也够不着。
正因为如此,“美国梦”看来好像陷入了深深的泥潭。(来源: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