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叹关羽
致富发家拖贷款,荆州在手和孙权。
孤军奋战难兼顾,败走危城是必然。
关羽据守荆州,两面受敌,孔明让他还要“东和孙权”,实在是太困难了。“守荆州”与“和东吴”其实是不可兼得的。所以关羽主动出击,水淹七军,以攻为守,开局本来很好,无奈兵少将寡,无法扩大战果,反被吕蒙白衣偷袭。 但关羽开战半年以上,蜀中大量兵马并没驰援或策应,刘备诸葛亮全作壁上观,坐等关羽由胜转败,完全违背《隆中对》设计的美好蓝图,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留下 千古谜团。故杜工部有诗曰: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从古到今有一流行说法:关羽自大,拒绝了孙权派人为子女联姻求婚,导致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曰“大意失荆州”。其实这种说法不正确。荆州为战略要地,对东吴至关重要。孙权派人求婚的目的是麻痹关羽。即使关羽同意联姻,孙权或明或暗,或早或晚,或软或硬,都会袭夺荆州。以前孙权嫁妹给刘备,为了荆州照样翻脸,何况他儿子娶关羽之女?大意失荆州的不是关羽,而是刘备孔明。为了东吴安危,孙权对荆州是志在必得。刘备拿下西川及汉中后就应为此及时作准备,派兵策应关羽,或攻曹仁(曹操赤壁新败,心有余悸,短期内不会打大战争),或攻东吴。如果让关羽抵曹仁,马超镇汉中,刘备携孔明/张飞/赵云/黄忠征东吴(如果东吴为荆州先启战端)……该是一种何等的战局?即使暂不与东吴开战,也应及时协防荆州以保万一。断不该坐视关羽孤军奋战两面受敌最后由胜转败才兴兵伐吴。占荆州同时又和孙权是办不到的。后来历史证明,东吴在得到荆州以后才真正与蜀汉和平相处多年。
七绝 叹张飞
有勇有谋名战将,能文能武骋疆场。
性如烈火震敌胆,岂料鞭卒把己伤。
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世人多知其勇,少知其谋;多知其武,少知其文。其实张飞是有勇有谋能文能武的战将。他智取曹魏名将张郃,义释蜀中老将严颜,长坂桥布疑兵,都是以智取胜的战例。张飞的书法水平颇高,可知其文不差。张飞脾气暴躁性如烈火,勇冠三军威震敌胆,但也因此造成部属怨愤,最终使自己丧于部属之手。由此可见,世上之事常有两面性。
七绝 叹孔明
鞠躬尽瘁酬三顾,谨慎一生乱世难。
茅舍便知天下势,可惜人算不如天。
诸葛孔明为报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鞠躬尽瘁辅佐先主刘备后主刘禅于乱世中建立和支撑蜀汉政权。虽然于隆中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大势,可惜在三国鼎足之后和刘备错失问鼎中原或吞并东吴的良机。孔明用兵又太过谨慎不肯冒险,虽无大败,也难大胜。虽然先后与姜维多次努力北伐,竭尽全力仍无功而返,致使蜀汉国力日衰,终被邓艾冒险偷袭而亡。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令人惋惜。
五绝 叹马谡
本是帐前参,偏争独领军。
街亭无险守,难与众敌拼。
马谡长期为诸葛亮帐前参军和亲信,惯于出谋划策纸上谈兵,并无临阵对敌经验,却硬要去领军独当一面。但街亭之失并不完全是马谡的责任。街亭为弹丸之地无险可守,即使按诸葛亮的方案于路口(不是隘口)下寨,任何将领恐怕以区区数千兵力也难挡曹魏数万到十万大军洪水般的冲击。所以街亭失守几乎是必然的。象张飞长坂桥佈疑兵,赵子龙偃旗息鼓退曹兵,诸葛亮空城退司马懿等战例,一是需要临阵战将本身具有震慑敌军的名牌效应,二是其具备超人的胆略和临危不惧的气魄。这两个因素马谡都缺乏,所以无论是山上屯兵或路口下寨,街亭必失。诸葛亮根本就不该让马谡领军而且只派几千兵力去守街亭,没在路口下寨只是挥泪斩马谡的借口而已。诸葛亮一是错用马谡,二是料敌不足。
五绝 叹黄忠
老将壮心高,拉弓敢射雕。
虽然豪气在,弦断伐吴桥。
(伐:古韵读仄声。)
蜀汉老将黄忠从不服老,多次以高龄出征并屡建奇功,位列蜀汉“五虎上将”。但最后却因为先主刘备的错误兴兵伐吴而在刚出征时中冷箭而亡,结局悲凉,令人扼腕。“五虎上将”中只有马超、赵云先后是病故的。
七绝 叹杨修
聪明反被聪明误,军令之前更犯糊。
猜透曹公心里事,可怜老父痛失犊。
舔犊情深由此而来。杨修的确是一可叹的悲剧人物,他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虽然从军令“鸡肋”能猜出曹公进退维谷的心理,但提前泄露撤军秘密动摇军心却是不智之举。战争中历来撤军之事极为重要,撤军时如果军心慌乱则极易致败。曹公借机杀他还因为他在立储的大事上卷入太深而且站错了队。三国时另一个小事聪明大事糊涂的人是东吴废主孙亮,小事上聪明过人却无治国之大才,导致最终被废(也和其年龄太小有关),有点象清朝光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