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中国金融监管格局裂变

关于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喧嚣,已经持续很多年了,直到今年的3月31日,方才尘埃落定。而直到5月1日开始,这一条例才真正开始施行。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可谓是姗姗来迟。相比而言,同为金砖国家的印度,早在60年代就已经推出了存款保险制度,是什么绊住了存款保险制度的步伐,而此次重大转变过后,中国资本市场的格局又将有怎样的转变呢?

笔者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可以说代表着金融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为什么这么说?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最难以市场化的部门是商业银行。投资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客户,多更追求本金安全性。若商业银行的破产可能性放大,那么,投资者的恐慌将会给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造成重大影响。同时,与其他金融市场不同的是,由于在公众眼里,各家银行都是一样的,所以一家银行的破产,将可能引发针对整个银行业的挤兑。正是因为商业银行与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密切相关且波及面广、同质性强,所以银行的市场化步骤,也就会相对而言更加艰难。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意味着中国对银行体系市场化的决心和信心增强,同时也完成了中国在金融风险控制上的最重要的一个制度设计,因此标志着中国的金融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

在5月1日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中国央行在5月10日再度宣布降息25BP,但同时将存款利率的上浮幅度从1.3倍提高到1.5倍,回顾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历程,2012年6月,存款利率上浮空间从1提高到1.1倍,2014年11月,存款利率的上浮空间从1.1倍上升到1.2倍;而后3月由1.2倍上升到1.3倍。而在反复上调后,许多商业银行并未一浮到顶,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的步伐的迈进也由此更加加速。

回顾其他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的时期,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各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金融风险问题。实证检验,在利率市场化期间,多数国家的市场利率有小幅上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恰恰是银行在对存款进行竞争。由于存款竞争现象的出现,银行危机也频频出现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而存款保险制度正为利率市场化的裂变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安全垫。所以将其称之为是“最后一公里”,可谓是名至实归。

实际上,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走到现在,还远未完工。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还欠缺若干的关键步骤,例如说,“软约束”情况下,资产定价仍然是失效的、货币市场利率与存贷款利率的传统机制依然不顺畅、存贷比及信贷规模指导仍然没有放开。每一次的放开都可能意味着银行系统的金融风险水平的加大,在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或许落后于开放速度的情况下,存款保险制度也会为这种金融体系的逐渐开放和利率市场化的逐层推进提供一层显性的保障。

“最后一公里“的完工,是否就意味着国家就将国家的隐性担保取消呢?笔者并不这么认为。刚刚笔者在上一章也谈到,挤兑现象将动摇整个国家金融体系的根基,所以若有银行的破产将导致挤兑大规模发生,那么整个金融体系的根基将会被动摇。这就意味着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银行若发生经营不善的事件,国家一定仍然会进行救助。而相对而言,并非系统重要性的银行由于其破产波及的范围小、投资者的恐慌情绪有限,则可能会被完全置于存款保险制度的范畴之内去。相对而言,原来可能不太受到民众青睐的民营银行将会被放到和其他的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同等的地位上,也是重要的受益对象。

在存款保险制度推出的背景下,老百姓最为关注的就是钱袋子了。一则关注的是银行破产会否给本金带来隐患?根据人民银行的答记者问,50万的限额上限可以覆盖99.63%的储蓄账户,而由于存款保险是针对“统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所有被保险存款账户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因此土豪可以通过分散存款来进行风险规避,银行的破产带来本金隐患的可能性其实非常的小;二则关注的是银行支付存款保险是否会对我们的存款收益带来影响?当前中国的存款仍然没有实现市场化,不存在收益降低的问题。而且根据中国中央银行的答记者问,中国征收的初始保险金将低于大多数国家的初始水平,笔者认为根据全球水平来看,我们国家征收的保险费率可能在万分之五左右,这对于各位存款人的存款收益的影响,肯定是微乎其微。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为什么中国会在这个时间点推行存款保险制度呢?存款保险制度既然已经箭在弦上那么多年,为何现在却忽然如此急迫?笔者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从最为宏观的意义上来讲,当前进行存款保险制度改革是与中国的国家战略的重大转变息息相关的。从“亚投行”到“丝路基金”,从自贸协定到人民币国际化,笔者认为2015年表征着中国从“战略迷茫期”到“战略清晰期”的重大转变。中国在金融上从接受国际规则、服从国际规范的“金融小国”开始尝试向参与规则制定、扩大金融影响力的“金融大国”转变。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走出去为中国的人民币市场化创造了契机,那么金融市场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必须要加快。作为金融风险第二道防线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就变得迫在眉睫了。

从较宏观的意义上来讲,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有助于中国监管制度的裂变。从分业监管到混业监管,已经是全球的总体趋势。我们都知道,央行的职责中有一项最重要的职责是最后贷款人,也就是说,央行是对所有的金融风险是有最后承担者的责任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若央行无法参与金融系统风险最重要的环节——银行的监管,那么这就会导致风险被放大。存款保险制度给了央行一个契机。同时,在中国,由于存款保险基金的费率并不高,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可能更为重要的意义是通过存款保险制度的“事前监管”制度,推进央行参与到整个金融监管中来,而这会对金融市场风险的监控带来极大的好处。

我们可以看到,《存款保险条例》中,多次提到“人民银行会同国务院其他部门”字样,同时文件确认,“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参加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并与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金融管理部门、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人民银行对金融监管的参与的破局,正是中国监管格局裂变的重要契机。

那么,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有没有更为微观层面的意义呢?笔者认为是有的。从海外资本的角度来看,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并不是经济的下滑,反而可能是政府机构的信用风险。在早些年,为了支持经济的增长,各省市发展了众多的融资平台。在2015年,中央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债务置换,而这些债务由谁来购买,是否会带来中国无风险利率的大幅上行都成为了市场忧虑的重要问题。存款保险基金正好可以成为债务置换的重要买单者。同样根据《存款保险条例》,存款保险基金会被用于购买低风险债券,而笔者认为服务地方债置换则是大概率事件,将会给降低中国政府债务风险带来强有力的助力。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并不可简单看待。从当下来看,可能由于中国银行破产可能性较小,没有多少现实的影响。但它对于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至关重要。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是利率市场化和宏观审慎的关键一城,而且也将通过央行介入金融监管、降低政府债务风险等方式极大程度减小中国金融系统风险。从降低系统风险和推进市场化两个层面上,存款保险制度对中国资本市场而言都举足轻重,从而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来源: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