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是新的40岁”–这是西方不久前才兴起的现象,但是我从没想过中国也会有这一天。
比起西方婴儿潮时期出生的通过打肉毒杆菌保持容颜的同龄人,中国内地上了60岁的人在年轻时所过的生活要悲惨得多。在他们小时候,毛泽东让他们经历了“大跃进”和一场造成数百万人死亡的大饥荒;等他们到了青少年时期,又迎来了文化大革命。饥荒、革命、政治迫害往往使人更易老。
但是,在经历了30年的经济繁荣后,中国的老年人似乎已经准备好重温他们从未拥有过的青春–并且为此花钱。与传统观念迥异,他们并不全都是整日闲坐,捂着积蓄不花,热衷干涉子女生活。除了传统的太极拳、麻将以及家长里短之外,城市中产阶层的老人如今喜欢徒步、骑行、“广场舞”等各种运动。
矛盾的是,当初夺走他们青春的中共如今又给了他们时间、金钱以及经济自由去享受暮年生活。内地城市居民比较早退休(男性最早可在55岁退休、女性最早可在45岁退休),有足够的养老金(与农村同龄人不同)和属于自己的如今价值不菲的房产–上世纪末中国推行城市住宅私有化,当时这些房子几乎是给他们的。
这被称为“史上最大的一次性财富转移”,而这种运气刚好落在了如今60多岁的这一代徒步、骑行以及广场舞爱好者的身上,比如上海瑞金街道骑行俱乐部那群精神矍铄的老家伙们。每到周末他们就穿上色彩鲜艳的紧身服外出骑行,一天的路程往往不下于100公里。
5年前,该俱乐部用了29天时间,一路骑行到内蒙古。当时年龄最高的骑行者已经74岁:他花4,000元人民币给同样七十多岁的老伴买了一辆骑行车,而他自己则骑着单速自行车——或者叫“买菜车”——骑完了长达1,700公里的整个行程。
我和这个俱乐部的成员年龄相当,而且我也骑着一辆买菜车,但我们的共性只有这些:时值春天,我和英国《金融时报》一名20多岁的女同事在一个周末加入老家伙们的行列出去骑行,为此他们不得不把行程缩短为15公里,这样才使我们没有在途中翘辫子。
那是周日早上7点,我们骑车去郊区的一个公园,我们在路上超过的似乎都是老人,他们一个个劲头十足:有的老人在打太极;有的老人在户外健身设施上锻炼——在上海的每个社区都可以看到这种健身器;甚至有老人提着鸟笼散步。相比之下,年轻人反而宅在家里(他们没有经历过长达几十年的贫困、经济和社会动荡的磨砺)。
这些老年人也快乐得让人恼怒:他们似乎花了一辈子时间“吃苦”,现在准备把苦吐出来。
71岁的杨建华(音译)长得小巧玲珑,退休前是工厂工人,她现在不知疲倦地享受着生活乐趣。她手舞足蹈地列举出中国老年人忙着做的各种事情,唱歌、跳舞、画画、弹钢琴,等等。66岁的林学军(音译)是跟她一起骑行的伙伴之一:他此前曾在一家国企担任高管,5年前退休时他感觉时间多得用不完。但现在,他每个周末都骑自行车,每天游泳1小时,每天长时间散步两次。他穿着骑行服、莱卡裤子,戴着面罩型墨镜,他应该考虑从事第二职业,做一个老年运动模特。他说:“我们愿意把钱花在购置骑行装备上,不愿意花在吃药上。”
咨询公司英敏特(Mintel)的零售业分析师马修-克拉布(Matthew Crabbe)表示,老年人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中一个强有力的因素。克拉布指出,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抵得上英国、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的人口总和了。他说,这些人拥有可支配收入,喜欢尝试新事物——他们并不只想着尿布和婴儿食品。
中国有整整一代经过毛泽东时代磨砺的老年人,他们刚刚开始积极地在自己身上花钱。随着他们获得人生中的新起点,他们或许能够再活几十年。(来源: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