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着眼于长远。我曾经在北京出席过一个关于美国未来实力的研讨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China Institutes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出的“考题”是,美国在2050年将处于何种地位。在一个通常不愿暴露执政精英分歧的国家里,这个问题引发了令人吃惊的热烈辩论。
一方认为,地理、人口、资源、经济活力、科技和军事实力等构成美国实力的要素将会经久不衰。另一方则认为,美国将会步历史上那些大国的后尘,由于政治僵滞、文化颓废和经济衰落而衰败。争论没有定论,但第一方的观点占据了上风。
这场辩论发生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北京奥运会之前。我猜测,如果他们时隔几年再次进行这种辩论,悲观(或者实际上是乐观?)的那一方将会获胜。这几年我在东亚地区不断听到美国即将后撤的说法。无论是美国的盟友还是对手都怀疑美国能否坚持到底。
日常生活中的道理也适用于地缘政治:潮流会变。韩国主要的外交政策智库峨山研究院(Asan Institute)在反复斟酌后最终将一个问题确定为其年会的主题:“美国回来了吗?”上周齐聚首尔的政策制定者们给出了并不犹豫的肯定答案。报道美国的衰落实际上还为时过早。看看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访问华盛顿期间签署的新版《日美防卫合作指针》。
许多人会说,美国从来没有离开过。实际上,两个世纪以来,华盛顿一直致力于找到解决全球最剧烈动荡的新方法。同样,其他人则认为,情绪的改变反映出对美国根本实力的重新评估,而不是反映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重返亚洲战略的任何新举措。不久前,美国还以经济低迷、赤字上升和政治僵局为特点。现在美国已经恢复增长,赤字也在下降,而且奇迹中的奇迹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美国国会密切合作。页岩油气也成为美国的又一个优势因素。
如果说美国回来了,那么中国已经崛起。在长期低调之后,中国政府正寻求将经济实力与地缘政治抱负结合起来。无论是在南中国海有争议岛屿上建立空军基地、与巴基斯坦签署援助协议、在中亚地区开辟新的丝绸之路,还是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等新的区域性金融机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表达中国的主张时,已没有任何犹豫。像北京和华盛顿围绕亚投行发生的那种冲突,以后可能还有很多。
与亚洲大国关系的重构相比,当前中东地区的暴力冲突在地缘政治上只是配角,尽管这么说并不容易让人接受。21世纪的全球秩序条款将首先由中美关系中的“3C”(即合作、竞争和冲突)决定。迄今中美之间一直是磕磕碰碰的合作和竞争,但它们距离冲突仅有一步之遥。
北京方面称其新的世界观没有任何攻击性。大国的角色之一是保证本国周边的安全。北京并不打算今年(或明年)将美国挤出东亚,但华盛顿构建的双边同盟网络是冷战留下的后遗症。亚洲国家主宰本地区地缘政治事务的时刻终将到来,而且很可能是在中国的领导下。我曾听一位中国高官说:西方是时候丢掉“旧思维”了。
对华盛顿而言,它正在放弃认为崛起的中国可成为当前全球秩序利益攸关者的想法。罗伯特-布莱克威尔(Robert Blackwill)是共和党热门总统人选、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政府时期颇具影响力的官员。一份可能被他看中的报告,呼吁对华采取明显更加强硬的姿态。这份由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Carnegie Endowment)学者阿什利-泰利斯(Ashley Tellis)参与撰写、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发表的题为《修正美国对华大战略》(Revising US Grand Strategy Toward China)的报告,概述了一项调集美国一切实力要素保持其东亚“主导地位”的计划。
“主导地位”在这里对美国的一些盟友以及北京来说,都是一个刺痛神经的词。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存在的合法性建立在一个简单的事实之上,即许多其他国家的政府希望它能继续在此发挥制衡中国的作用。但制衡中国只是一个方面。尽管感到不安,但中国的邻国们在与北京友好相处方面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寻求永久优势的美国将会招致冲突。不可阻挡的力量与无法撼动的目标之间冲突的画面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如果修昔底德(Thucydides)还在世的话,他很可能会说,这一切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冲突。吾辈或许希望,历史自伯罗奔尼撒战争(Peloponnesian war)以来进步了一点点。任何一方都不想发生冷战,更不必提军事对抗行动了。然而,情势正在变得严峻。最好局面可能也就是一种极冷的和平状态。(来源: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