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中国公布了今年第一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为7%,创下自2009年以来六年的经济增长新低。去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7.4%)已经是自1990年以来最缓慢的一年,首次没有达到政府制定的7.5%的预期目标。此外,中国三月份的工业生产指数下滑到5.9%,远低于6.9%的预期,创下自2008年以来的最低。引发分析人士的担心。
新加坡市场分析师尼古拉斯-迪奥说,这些数字可能要比GDP更令人注目,而且“很不利”。英国金融集团IG市场分析师卢卡斯对BBC表示,工业生产指数进一步突出了“中国所面临的真正问题”,尤其是随着外贸出口的下降。
但英国杜伦大学商学院张志超博士认为,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数字还是符合市场预期的,因为中国经济这一段时期都在持续放缓。然而同去年最后一个季度的7.3%相比,其下降的幅度还是很大的,这一点有点出乎意料。
一些分析人士担心中国的经济可能会进一步下滑,并引发它是否会硬着陆的忧虑?中国的一些官员也承认这加剧了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似乎不太乐观。对此,张志超认为就目前的迹象还不能得出硬着陆的结论。但经济下降的趋势是肯定的。张志超说,出口的放缓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下降都导致了经济增长的放缓。但是中国零售额的下降也许更值得注意。因为它代表着内需的疲软,而政府对内需不振能做得有限。它主要是由民间控制的。
而中国消费低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中国国内的消费者仍然在观望。这与目前的政治经济形势不明朗以及存在不确定因素有关系。专家指出中国经济的持续放缓,加之房地产市场的降温意味着中国央行可能会再出手刺激经济,包括减息措施等。今年二月份,中国央行已经连续两次降息。为刺激经济增长北京手里还能有什么牌可以打呢?
张志超同意中国政府肯定会采取一定的刺激措施,他说,政府可以从短期和长期来着手。从短期来看,中国政府可以加大项目投资和加快投资审批。 但是,他说真正的问题在长期。中国经济目前的问题是短期内需不振,长期则产能过剩。如果现在增大投资,过一段时间后只能加剧产能过剩。所以要想解决根本问题,还是要从提升内需入手。但他说,政府今年还不会采取像欧美国家那样的“量化宽松”的注资政策。
中国的一些经济人士认为,中国经济今年二季度“破七”的可能性在加大。张志超认为现在有很多大型国际机构怀疑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守7%可能有困难。很可能下滑到6.9%、6.8%左右。他说,政府如果非要保7%并不难,比如可以通过增加投资、降息、提高贷款等。这将考验中央政府的应对政策,希望不要忙中出错,解决了短期问题,但将带来更大的长期问题。这才是更令人担心的。
张志超说,中国经济其实更严重的是结构问题,并非短期性的,这一点才更值得警惕。同时,在当今全球化越来越明显的时代,一切都会产生链条式反应。中国经济的放缓无疑对全球经济也会产生冲击。它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进出口方面。其次,它还可能会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格局。比如如果中国经济放缓继续持续,那么印度就可能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领头羊。
中国经济的放缓也考验中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近来中国领导人经常提到经济新常态的说法。也是承认中国经济不可能总是保持像过去那样双位数的增长。按照中国官方的解释,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即从高速增长转为所谓的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专家张炜认为这个提法带有滞后的认受性和尴尬的辩护性。但是这至少意味着中国领导人决定接受经济增速下滑的现实,同时意味着宣布对以往的增长模式的放弃。(来源: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