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挣不到钱就是空谈

第一炮(双响炮):内容为王,但内容不能当干粮;经营转型不成功,大家都喝西北风!

放眼东南西北中,你会发现,尚无一家报社整体转型成功。尽管上报、钱晚等报社的转型成就有目共睹,但亮点也只是在动作和内容层面。经营上,除了因先天优势率先与资本市场勾兑勾连之外,其他业态,麻烦仍在。
  
我一直认为,报业转型不能只重内容。我不否认内容为王,但内容不能当干粮。内容做的再漂亮,经营跟不上,还是够呛!眼下哪家报社不是几百号、几千号员工等米下锅,报社挣不到钱,一切都是空谈。
  
您可能说,内容是整体转型的基础,是,我也清楚。但总在纸上搞基础,劳民伤财白辛苦,不如回家斗地主。有些人至今还在热衷于改版,今天改版明天改版、一年几次大改版,改完特有成功感,可您的报纸早就没几个人看了亲,您改的那么勤奋,有意义吗?这不是转型,是折腾,瞎折腾。
  
改版不如减版。办报不如开号。减出一部分采编用心运营微博微信系列公号,同时定向对接经营,总比花那么多钱打扮报纸要好吧。至少现阶段应该这么做。这方面,我们真得好好学学钱晚、东早、新财新。
  
不管您愿不愿意,明天一定是这样的:全员都会倚重经营转型;把资源变现,逼公鸡下蛋;让组织完全扁平;让项目一路畅行;压缩版面,收缩发行,创新广告品种,大胆多种经营。——君知否,有钱才是硬道理,没米叫鸡都不灵。
  
一句话,经营转型成功,才是真的成功,经营不成功,大家都喝西北风。

第二炮(五连炮):经营增量五条路,有人正在走歧路!

广告发行下滑了,大家才想到做增量。综合多家经营现状看,眼下来钱最快的,有五条路。

1、傍大款。 
大报社体态臃肿,各种负荷太重,想转型,难度好比让一个老年相扑玩跑酷。还指望广告发行到处化缘养家糊口,基本上属于朝鲜梦。何况如今和尚太多,施主太少,更要命的是信徒们都不迷信报纸了,报社的公信力已不好变现。就算是变现几百几千万,也不够打牙祭的。一个报社年支出少则几个亿,多则十几亿几十亿,到哪里去找那么多钱,最快的就是傍大款、傍财团。生存大过天,与失节无关。

小傍,捆绑百万级富翁跟你一起做中小项目,开小店、玩淘宝都可以;中傍,游说千万级富豪一起玩高大上项目,房地产、电影电视剧都行;大傍,投靠亿万级财阀陪他一起玩资本游戏,玩银行的钱,玩股民的钱,空手套白狼,最好是做个上市的样子,让读者先变成用户再变成散户,心甘情愿地给你投钱,然后进大户室、玩高利贷都可以。这个境界有点高,非一般报人能玩得转。但是,上海帮已经玩得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登峰造极。
  
2、啃财政。
如今很多报社还是政府给养,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从财政那里拿钱,想必大家都是高手,无需我再赘言。最近几年,政府大力扶持文化产业,从中央到地方很多利好政策相继出台,大家可以密切关注政策,然后策动对应项目,然后去若干专项扶持资金套钱。去年我负责策动的30集电视剧《篮球宝贝》就从广东省委宣传部申请到了45万的剧本扶持资金;东莞某某网,一纸计划也从东莞市委宣传部拿到了1000万的项目扶持;还有羊晚、南都、广日等媒体,都从省里拿到了几千万不等的扶持资金。政府的钱不拿白不拿,民营企业想拿非常困难,报业集团有政府裙带优势,只要有对应项目,一般都如囊中探宝。浪妹讯,北京今年计划拿出100亿扶持文化产业,北京的同行这下有福了。
  
3、收租、卖地。
个人感觉这是一着被动的棋,但很多报社走的正欢。收租,就是盘活报社现有物业,将闲置和富余部分对外租赁收取租金,这当然无可厚非,收点钱补贴家用,总比物业发霉要好。这是好事。但我同时认为,如果报社大力推进项目制,把这些物业转变成办公或经营场所,一方面鼓励本单位员工发家致富做项目,另一方面以物业、品牌、资源作为投入,与外部靠谱的机构合作运营一些靠谱的项目,其未来收益肯定要比收租金高很多。前不久,我曾专门考察过羊晚旗下的羊城创意产业园,体量之大出乎我的预料,其区位优势也是一等的好。此园目前也是以收租为主,有点可惜。如果羊晚能够优选一些知名品牌入园(比如滚石),再参股一些优质项目(比如中央车站音乐剧场),然后共同孵化、推广,未来经营增量不可想象。听说羊晚正有此意,值得期待。
  
相比收租,卖地来的更快,但这显然是一步臭棋。年前,认识一位报社老总,他说今年经营业绩可以翻三番,我闻之如春雷一声响,震耳发聩疡。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他们报社有块地可以卖几个亿!哦,靠卖地实现经营翻番,这思想真比沿海城市还要解放。现在能有块地多珍贵啊,还是劝这位哥忽悠一下见地眼开的开发商吧,联手开发房地产,总比卖地暴利吧。多说一句,报社参与房地产项目确实是一件无比靠谱的事,这方面,据说成都商报旗下某公司做的相当牛逼,有机会真想去学习一下。成商,俺给你植入广告了,求担担面一碗~~
  
4、众筹。
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热词儿。说白了就是N多人各出一点小钱做个能赚大钱的项目。这本是很多有梦无钱的屌丝们的游戏,现在不少大佬也进来凑热闹。实践证明,好的项目和盈利模式确实可以在一夜之间众筹到很多钱。较早的众筹咖啡馆,近期的互联网茶楼,都是成功案例。前不久,有人又在众筹拍电影,成功与否尚未可知,但众筹肯定是未来一种立竿见影的融资模式,做媒体的朋友不妨互联网思维一下。
  
5、跨界,多元经营。
相比较以上四条,我觉得这一条才是报业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前四条,傍大款委身他人,身不由己;啃财政只是多了零食甜点,不能果腹;收租有点儿免战退耕的意味,没有媒体人的血性,卖地简直就是败家了。而众筹,人多心不齐,分猪肉是个大问题。现实看加长远看,唯有跨界发展,多元经营,报业转型才有望真正成功。

跨界也好,多元也好,归根到底都是要实行项目制。只要适合报社经营、只要能有丰厚回报,并且容易与内容联动的项目,都可以做。小到网店、书店、饭店,大到房产、娱乐、院线,甚至玩股票、保险、证券,只要合适,没有什么不可以。

第三炮(马前炮):不搞混合型经济,报业转型没有戏!
报业集团目前还是国企,美其名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实践早已证明,这种搞法怪怪地。说是事业单位,可在编员工的待遇比公务员差一大截,说是企业化管理,可领导根本不按市场规律出牌。让你挣钱时,貌似跟私企差不多,又画押又签字地,一旦想干掉你,立马又搬出衙门那一套。领导一手用体制外招数撩拨你,一手用体制内套路钳制你,哪一手好用就用哪一手,搞得你起初干活蹦蹦叫,年底啥也没捞到,最后干脆睡懒觉。这样的报社,不倒闭才怪。

  
我们总是把报业大萧条的原因,全扣在新媒体头上。其实新媒体冤死了,报业转型不灵的根本原因是:体制和机制已远远滞后这个高速崛起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报社还是固守原有的那套搞法,最后肯定是死路一条。可行的做法是,就按总理说的做,搞混合型经济,搞简单化管理:

1、引进外资,引入民间资本,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
2、如果上一条阻力很大,起码集团旗下公司可以部分进行股份制改造;
3、鼓励员工持股,焕发员工热情,让员工感觉自己就是老板和主人翁;
4、优势项目自己做。其他项目可以控股,也可以参股,可以整体外包,也可以直接将品牌和资源变现;
5、项目制、股份制加经理人负责制。灵活用人,多多引进职业经理人,让庸才和马屁精回家遛狗去。
6、放权。逐步淡化社委会和管委会,力挺董事会,重大决议董事会说了算。
7、社领导全心全意为职工和股东服务,多配置资源,多想着赚钱,少打持“酒”战,爱护前列腺,最好能带头掏钱入股,真枪实弹、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跟大家一起玩,这才是真的玩,这才有的玩。
  
结束语。综上,任何一家报社,假如真能组织瘦身扁平,全员参与经营,多种经济并行,多个项目畅行,请战神立马到位,让太监立刻滚熊,如此,报业转型,大功必成,带头大哥,青史扬名。春风正暖,我相信这一天很快会到来。(来源:大喇叭)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