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取消GDP目标是走另一极端

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生产总值已不再重要了,这是对新常态的误解。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论英雄,不等于不要生产总值;不再追求10%左右的高速增长,不是不要增长。一些地方把淡化GDP变成了弱化GDP,个别地方在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干脆取消GDP增长预期指标。这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误解。如不及时予以纠正,会导致出现全局性问题。”(3月9日南方都市报)

中国经济在实现30多年两位数的持续高速增长后,正转向当下的中高速增长,这是一种符合经济增长规律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常态。但这种新常态是有区间、有底线的。比如,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那么,如果今年我国经济能够实现7%左右的增长,则“十三五”时期全国经济必须保持年均6.5%的增速,才能完成这个任务。这就是底线、就是区间,滑出这个底线、区间,就会给城乡人民生活、给庞大的新增劳动人口就业带来大问题。

不唯GDP数据是一种进步,但彻底否定GDP指标的意义则是走另一个极端。前些年,有的地方经济发展目标的制定很不科学,加上把GDP作为考核地方干部的唯一标准,从而使地方政府为达目标不考虑其他因素,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后果。有人把GDP目标视为地方债务膨胀、环境破坏、公众健康危机的主因,认为只有取消目标“才是解决之道”。这种论述有点本末倒置。尽管GDP还不能全面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全貌,但GDP是反映一个地方经济增长、经济规模、人均经济发展水准、经济结构和价格总水准变化的一个基础性指标。一味地淡化GDP,也有可能会使经济失速,无法保障基本的发展和稳定。再说,转方式、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都需要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速,改善民生从何谈起?因此,GDP作为考量经济发展的指标,科学合理设定目标仍有意义,我们该抛弃的应该只是GDP崇拜,而不是GDP目标。

唯GDP是落伍,去GDP是“任性”。 取消GDP增长目标,有利于克服政府为了这个目标而产生的压力以及在这种压力下所产生的对经济运行的不适当干预,但在这同时,必须在提升经济质量方面下更大的功夫。步入发展新常态的中国经济,要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这就要求各级官员对GDP有理性清醒的认识。李克强总理在本次人代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依靠鲜明的数字与严苛的责任告诉我们:新常态的经济指标仍是硬杠杠,仍要奋力完成。这就说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要求不是松了,实际更严了。不仅要看GDP总量,还要看增长的质量,比如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布局的优化、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更要看人民生活的质量,像如何化解就医难、上学难、环境污染等。可以说,新常态下的GDP考核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但不会让各级官员减轻压力,可能担子会更重。

不唯GDP,决不能不要GDP。我们放弃的不是每年需要制定的GDP目标,而是为达到目标而任意采取的不择手段。我们不要刻意的把GDP和经济发展对立起来。那些借口新常态不唯GDP就不重视经济建设的人,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种观念不校正过来,后果不堪设想。(来源:BBC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