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5年财政预算已经出炉了,但似乎不足以解决问题。地方政府需要在会计账目上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避免一场由衰退引起的财政紧缩。
在周四年度全国人大会议开幕报告上,中国总理李克强把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从7.5%下调至约7%,符合外界广泛预期。不过他没有回答有关政府支出的关键问题。而政府支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
中国正在走向财政悬崖的边缘。今年生效的新预算法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举借新债下了禁令,这类表外平台允许地方政府绕开官方限制来发行债券。据澳新银行(ANZ)称,去年上述平台举债人民币1.4万亿元,用以资助基础设施项目和其他地方政府优先支出项目。
切断这一资金来源可能立即引发财政紧缩,其规模相当于GDP的4.5%左右。这样一来,即便7%的增长目标也不太可能兑现。
李克强本应在周四的报告中解释中国将如何避免这场冲击,但他却没有提及。他说今年的总体预算赤字(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将上升至GDP的2.3%;去年为2.1%。经济学家此前预计为GDP的2.5%左右。其中拟安排地方财政赤字人民币5,000亿元,增加人民币1000亿元。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由土地销售支撑的补充预算另行举债人民币1,000亿元。但这些对填满人民币1.4万亿元的资金缺口来说都只是杯水车薪。
由于市场已经普遍预计到中国将下调经济增速目标,因此导致香港和上海股市下跌的原因可能是中国偏紧的财政立场。
从理论上讲,新的公私合作方式可能获得民营公司的资金,可能堵上融资缺口。但这是一个全新的项目融资模式,将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可能全面铺开。
实际上,今年还会出现更多会计变通,支出阀门至少仍会部分打开。李克强对此也有暗示,他称中国将确保已经在建的符合条件的项目继续获得融资。他还表示,地方政府将被允许发行适当数量的“特殊用途债券”,但没有详述这种债券是什么。
尽管不会出现灾难性的财政紧缩,但随着中国对债务推动的经济增长“断奶”,一些地方政府遭遇财政紧缩是难以避免的。这意味着,房地产开发商、建筑公司以及原材料生产商等已经受到冲击的行业将雪上加霜。中国政府的预算政策不清晰只会增加投资者的不确定性。
在向新的预算系统过渡的过程中,中国政府似乎打算蒙混过关。中国不会跌下财政悬崖,但仍将陷在财政泥潭中。(来源:华尔街日报)